《規劃》提出,以新能源為主線,打造可再生能源發展三大板塊。西部集中開發風光資源,形成綠色能源生產區,打造“陸上風光三峽”;中部重點開發生物質能源和分散式風光資源,形成低碳消費核心區;東部重點開發水電資源,打造“山水蓄能三峽”,形成東北應急調峰保障和儲能區
“十三五”以來,吉林省可再生能源發展快速,全面進入規模化開發階段。風電、光伏、水電、生物質能、地
熱能等全面推進。白城 100 萬千瓦光伏領跑者項目相繼投產,
440 萬千瓦魯固直流配套新能源項目陸續開工,5 批共 1648
個光伏扶貧項目建設穩步實施,豐滿水電站新建 6 臺機組全
面投入運行,生物質綜合利用規模不斷擴大。2020 年,可再生能源裝機總容量達到 1505 萬千瓦,風電裝機 577 萬千瓦,
光伏裝機 338 萬千瓦,水電裝機 510 萬千瓦,風電利用率近
98%,光伏利用率近 99%,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和
利用水平不斷提高。
《規劃》指出,“十四五”期間是實現碳達峰目標的關鍵階段,也是持續推進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重要機遇,要堅持以可再生能源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六新產業”、
“四新設施”構建新發展格局,強化可再生能源產業的優勢地位、基礎地位、引領地位,大力推動可再生能源多元化全面發展。為此,
《規劃》提出部署十一項重點任務:
1.建設吉林省西部國家級清潔能源基地。打造以白城、
松原和四平雙遼等為主的吉林省西部國家級清潔能源基地,
探索多種能源協同互補、多種產業融合發展路徑。圍繞本地、
外送、轉化三大消納模式,打造 3 個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基地,
逐步推進三大基地內項目升級,確保實現我省“陸上風光三
峽”戰略。
2.推進“吉電南送”特高壓通道建設。積極推進吉林西
部為起點的特高壓直流輸電通道,通過特高壓電力外送疏解
新能源發展瓶頸,全面提升我省新能源消納水平。
3.促進新能源裝備產業鏈建設。加快建立完善以“風、光、
儲、氫”裝備制造為重點裝備產業體系。吸引技術領先且具備
產業聚合能力的頭部企業作為龍頭,整體提升省內新能源裝
備制造技術等級和創新能力。發揮我省工業基礎和特長,培
育“專精特新”配套裝備制造企業,提升我省裝備產業配套能
力。力爭到“十四五”末期,形成風電完整分鏈、光伏專精分
鏈、儲能多元分鏈、氫能自主分鏈,打造吉林省新能源裝備
制造產業集群。
4.推進“綠電”產業示范園區建設。利用“綠電”產業
示范園區,促進優勢資源轉化,優化綠電運行模式,延伸產
業鏈條,形成電價成本優勢,實現清潔能源利用與裝備產業
發展循環互補的發展模式。
5.推進新型電網建設。圍繞堅強化、智能化、柔性化的
目標推進新型電網工程建設,加快構建適應新能源占比逐漸
提高的新型電力系統,促進新能源大規模高比例發展。
6.實施消納提速工程。通過“綠電”園區、產業升級、
外送通道建設等措施,全面提升我省電力消納空間。加強電
網靈活性建設,推進火電靈活性改造、燃氣調峰和火電調峰
項目建設,加強電力系統保供能力和調峰能力,促進新能源
消納。
7.加強儲能設施建設。積極推進在建、納規抽水蓄能項
目建設,繼續推進中長期抽水蓄能項目規劃。結合新能源項
目建設規模化發展,合理配置新型儲能系統建設,推進水風
光、風光儲等一體化開發,強化我省電力系統靈活性。
8.加快“六新產業”耦合工程。加快推進全省工業、農
業、交通、信息、科研、城鄉建設等相關領域新能源應用比
例,創新新能源電力應用場景和開發模式。以新能源產業高
質量發展,新能源電力高比例應用為主題,在我省推動“源、
網、荷”企業間三個聯動機制。
9.推進新能源領域創新發展。全面推進新能源領域技術
攻關和模式創新,充分發揮我省技術創新能力,積極謀劃新
能源領域關鍵技術攻關和前沿技術研發,加強電力輔助服務
市場建設,不斷完善符合新型電力系統運行的配套機制和市
場模式。推動風、光、儲、氫全產業鏈智慧大數據服務平臺
建設,加強成果轉化和協同發展,提高項目孵化的質量和效
率。
10.推進氫能開發利用工程。積極圍繞“制、儲、輸、用”
等重點領域,推進氫能利用項目試點,力爭在國內率先實現
引領。提升氫能制備效率,探索氫能多元化應用場景,提高
氫能裝備國產化水平,推動氫能制備降本增效。不斷提高技
術經濟性,適時推進規模化發展。
11.開展生物質多元利用。發揮我省生物質資源豐富的優勢,有序推進農林生物質熱電聯產、生物質成型燃料、生物
質高效直燃、生物天然氣、生活垃圾焚燒發電等多元化利用
模式建設,促進城鄉低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