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余年,無數曾經的明星企業折戟沉沙,而通威基業長青,引領行業40年;光伏產業興起十余年,既有無限風光,亦有亂云飛渡。成千上萬個企業家就像水面上的萬千朵浪花,此消彼長,劉漢元的名字是光伏時代大潮中最高的浪花之一,而且在今天更加閃亮。
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水產品生產大國,同時也是光伏制造業世界第一大國。而通威,在這
改革開放40余年,無數曾經的明星企業折戟沉沙,而通威基業長青,引領行業40年;光伏產業興起十余年,既有無限風光,亦有亂云飛渡。成千上萬個企業家就像水面上的萬千朵浪花,此消彼長,劉漢元的名字是光伏時代大潮中最高的浪花之一,而且在今天更加閃亮。
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水產品生產大國,同時也是光伏制造業世界第一大國。而通威,在這兩個領域都是全球龍頭企業。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全國人大代表、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帶領這艘巨輪走過了40年,干一行、行一行,書寫了多個傳奇。本著實干興業精神,劉漢元一直將自身命運與國家、與社會發展的脈搏緊緊相連,幫助無數人端牢了糧食和能源這兩大“飯碗”,更在光伏產業不斷引領超越,為我國碳達峰、碳中和征程書寫著濃墨重彩的一筆。
把握兩次時代機遇
“養魚能手”成為光伏龍頭
從漁業巨頭到光伏龍頭,通威的新能源產業探索之路,為現代中國企業提供了一個典型的創新發展樣本。
有企業家朋友曾和劉漢元感慨:“大部分企業嘗試跨界的,都是一跨進坑。事實證明你是跨得最成功的,沒有之一。”
確實,在看似不相關的兩個領域,劉漢元均書寫了傳奇:通威創業之初資金僅有500元,做到個人財富1250億元,本身就是一個傳奇故事;一個憑飼料發家的企業涉足光伏,將多晶硅與電池片產量做到連續多年全球第一,盈利能力也位居世界前列,更是一個傳奇。
“通威的發展主要把握了兩大時代機遇,一是技術進步促進企業發展,二是不同的發展時期有著不同的社會需求。”劉漢元如此解釋通威的兩次重大業務布局。
農業是劉漢元的老本行。在上個世紀80年代,“菜籃子”是百姓最需要解決的問題。80年代初,劉漢元從四川省水產學校畢業,分配到眉山縣水電局兩河口水庫漁場當技術員,送技術下鄉,解決“三農”問題、發展問題。
愛鉆研技術的劉漢元從做渠道金屬網箱式流水養魚技術開始,以畝產十多噸的成績打破了四川省歷史上單位面積產魚量的最高紀錄。
農業部水產政策研究會特約研究員、四川省漁業經濟研究會理事長楊全成曾撰文回憶:“當時,我主持四川省的水產行政工作,親自參加了這次鑒定會,親眼看到了這一激動人心的場面。劉漢元的發明創造為發展我國水產養殖業創出了一條新路。”
通威國際中心
楊全成說出了所有與劉漢元共事的人對他的印象:有膽識有才華,為人正直,事業心強,敢想肯鉆,富于創新。他是一位集發明和創業于一體的“雙料”企業家,他所領導的企業也正是沿著以科研促經營的方向前進的。
將目光離開魚塘,放眼全球,化石能源消耗已經無法滿足人類文明對發展需求的爆炸式增長,能源變革是刻不容緩的歷史課題。
在北大經管學院就讀DBA工商管理博士期間,劉漢元選擇了《各種新能源比較研究與我國能源戰略選擇》作為研究課題,這一研究的背景是:當煤炭、石油資源走向枯竭之后,社會經濟該如何可持續發展?
經過研究,劉漢元認為,太陽能光伏發電將是人類能源中獲取路徑最短、效率最高,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量,我們對其進行的有限利用就可以提供人類需求的無限能量。
劉漢元愛好無線電,長期關注電子技術、芯片技術發展。芯片與光伏有一個共同的核心原材料——硅。“光伏板的主要材料是硅,來自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沙子,就把沙子變成工業硅、變成高純晶硅,光伏通過電線連成一個智慧電網,就可以供應足夠的清潔能源。”從自身愛好與能源轉型未來需求的角度,劉漢元敏銳地察覺,多晶硅的生產既有高技術含量,未來又有巨大的社會需求和市場空間。
在1964年,劉漢元的家鄉四川就建立起我國第一家半導體材料科研生產聯合體——峨眉半導體材料廠,樂山也因而被稱作我國的“多晶硅黃埔軍校”。2000年前,劉漢元到峨眉半導體器件廠參觀過數次,對硅材料技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與掌握。
在這種背景下,2006年,劉漢元布局光伏。以上游為切口,通威先投資四川永祥多晶硅公司,后又收購合肥賽維電池片業務,最終成為光伏兩大主要環節的龍頭。其中,合肥賽維收購重組成為中國人民銀行、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的經典案例,是全球光伏行業最大且至今最成功的重組案。
永祥新能源花園式工廠
堅持“業精于勤而專”
做專做精再做強做大
靠養魚出圈,憑飼料發家,到瞄準新能源、進軍光伏,跨度不可謂不大。但劉漢元向記者強調了兩個方面的考慮:“一是,除非非常必須,否則一般不跨界多元;二是,跨界多元要慎之又慎。要講條件,資金投入能力、管理團隊和技術能不能夠跟進?長遠的市場空間值不值得長期堅持?”在他看來,這次跨界經營,不是趕潮流賺快錢,而是立足長遠,為通威開辟出一個新天地。
嘗試從未涉足過的光伏,集團內外沒有質疑聲音是假的。但劉漢元收到更多的是信任與支持。“我們當初開始建網箱養魚的時候,做了很多事情經得起檢驗,贏得了用戶和合作伙伴的信任。你取信于別人,別人就相信你,相信這個人做事情靠譜。一個人的信用和一個企業的信用起著很大的作用。”
常言道“業精于勤”,但對劉漢元來說,是“業精于勤而專”。作為跨界成功的標桿人物,劉漢元卻強調發展的專業化,而不是多元化。他認為只有聚勢聚焦、做專做精,才能做強做大。做專、做精、做強,然后適當再做大,是一個持久生存的邏輯前提。
通威也確實是這么做的。“我們進入這個行業早了20年。”劉漢元回憶,多晶硅既是整個光伏產業鏈中技術含量最高的環節,也是整個光伏新能源的核心原料。剛入局多晶硅時,設備與產品可靠性都不夠成熟。多晶硅的提純難度比大家想象的高得多。他用食鹽打了個比方:99%純度的鹽,只需要1000塊錢一噸,99.9%純度的鹽就需要1萬塊錢一噸,99.99%的時候可能需要10萬塊錢一噸,而“5個9”即99.999%的時候可能就要一百萬元一噸。而太陽能級的高純晶硅當時至少要純度達到“7個9”才能穩定發電運行。
對此,劉漢元唯有帶領團隊埋頭攻關。用日積月累的奮斗,換來日新月異的技術進步;用滴水穿石的決心和毅力,換來聚沙成塔的創新突破。
通威在2007年就開始在多晶硅生產工藝和裝置上優化、驗證,到2014年,先后進行四次技改,其綜合能耗由最初的每公斤180-200度電,大幅降到2015年的每公斤60度電左右。
在硅料環節,通威旗下永祥股份已打造出全球單體規模大、綜合能耗低、技術集成優、品質領先的高純晶硅生產線,實現高純晶硅“中國智造”,目前年產能已達23萬噸,產能規模全球第一,近半年全球的市占率超過25%,如果用永祥制造的高純晶硅生產全世界的集成電路,永祥一個月的產量可以滿足全世界一年的需求。
在電池片環節,通威太陽能產能從2013年的1.2GW提高到目前的63GW,2022年第二季度,通威太陽能光伏電池全球累計出貨量突破100GW,成為行業首家完成100GW電池出貨量的電池制造商。
坐在行業龍頭的寶座上,劉漢元并未放緩腳步。通威發布了未來4年的新能源產業發展規劃:2024年到2026年,公司高純晶硅的產能將達到80萬—100萬噸,電池產能為130GW—150GW。這意味著,通威光伏制造的產能還將大幅增長。
作者:牟思南 齊琛冏 來源:環球網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