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基地已經成為當前新能源發電項目開發的主流模式。單體規模大、占地面積廣、規模效應顯著、可實現多種能源綜合發展是大基地項目的典型特征。2021年底,我國啟動第一批風光大基地項目。截至目前,第一批9705萬千瓦項目已全面開工、部分已建成投產,第二批項目也已陸續開工,第三批則已形成項目清單。“十四五”時期,風光大基地將成為我國
大基地已經成為當前新能源發電項目開發的主流模式。單體規模大、占地面積廣、規模效應顯著、可實現多種能源綜合發展是大基地項目的典型特征。2021年底,我國啟動第一批風光大基地項目。截至目前,第一批9705萬千瓦項目已全面開工、部分已建成投產,第二批項目也已陸續開工,第三批則已形成項目清單。“十四五”時期,風光大基地將成為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的重要發展方向,規模有望達到5億千瓦。
日前,在新能源電力發展論壇暨第七屆新能源電站設計、工程與設備選型研討會上,中國電建集團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張世殊指出,從目前規劃和建設情況看,風光大基地主要分布在沙漠、荒漠、戈壁地區,多樣化應用場景給風機、光伏組件等新能源設備選型帶來挑戰。
電站應用場景多樣化
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總規劃師張益國指出:“部署風光大基地,是保證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規模,以及能源轉型、綠色發展大方向的重要抓手。要保證我國新能源產業在世界的先進性,就要有示范工程,實現技術新突破,引領行業發展。”
業內人士一致認為,大基地建設模式是支撐我國減少碳排放的主力軍。不過,與傳統發電模式不同,大基地項目用地需求大,且土地資源越來越向沙漠、山地等傾斜,場景越來越復雜,給設備選型帶來新的挑戰。
“電站應用場景多樣化對組件精細化設計要求越來越高。”張世殊說,“比如,由于天氣條件不同,極端情況下組件和支架可能發生損壞,組件技術路線選擇和尺寸不同都有可能影響項目質量和收益水平。如何通過合理選型,確定經濟性、競爭力更高的設備至關重要。”中國電建西北院新能源工程院資源總圖所專總任平以沙漠為例表示:“對于較為平緩的沙丘,地勢較為平整,組件選型和方陣排列難度不會增加太大;而對于高低起伏不一的沙丘,用地較為分散,組件大小和排列不同都將對項目建設成本和收益產生影響。”
環境適配性應放在首位
與會專家表示,隨著“雙碳”目標的提出,風光大基地項目建設正酣,各省區情況不同、目標不一,不同區域規劃和發展特點也各不相同,需要因地制宜、量體裁衣。
華能集團新能源事業部副主任張曉朝認為,新能源資源開發首先要考慮環境適配問題,設備選型要匹配資源稟賦。“要根據選址區的地形、自然條件等選擇風機和組件,實現出力最大化,不能大馬拉小車,更不能小馬拉大車。”
中國電建西北院新能源工程院總工程師惠星強調,大基地規劃建設不僅要符合國家總體規劃,還要符合國家電力規劃,銜接地方相關規劃。“由于大基地主要分布在沙漠、荒漠、戈壁、采煤沉陷區等,不同區域資源分布差距較大。以風電站為例,即使在同一個區域,不同場址和不同機位都有可能導致發電量差距達30%。受限于土地資源,做好前期工作、選用高效組件和大容量風機十分必要。”
任平補充說:“建設環境、離地高度等是影響組件發電量的重要因素,同時還要注意,地形和應用場景還將給后期運維提出更高標準。風光大基地項目占地規模大,后期運維對人力和財力需求也很大,設備選型要考慮特定地形對項目全生命周期的影響,進行綜合判斷。”
不斷提升設備服務能力
張曉朝認為,光伏產業要實現健康、高質量發展,就要遵循市場導向。“基地化發展模式給市場提出了新發展方向,新能源設備廠商需要持續提升組件、風機在發電側的競爭力,保證項目盈利,為未來電力市場交易奠定基礎。不斷加強技術和管理水平。總體來說,發電量、性價比和成本管控水平越高越好。”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區產品及市場總監唐正愷表示,雖然我國光伏發電已經進入平價時代,但降本增效的主題不變。如今產業處于技術迭代期,如何通過技術創新推動成本下降,提高設備服務能力,是設備廠商需要考慮的問題。
相比分布式項目,大基地項目對價格更為敏感,設備選型對可再生能源度電成本的影響明顯。對此,隆基綠能中國地區部副總裁李浴辰認為,組件造價和發電量聯系著成本和性能兩端。市場期待更低造價、更高性能和可靠性的產品,這就需要產業內企業不斷加強科技創新能力,提高組件的核心競爭力。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劉譯陽指出:“產業發展過程是一個不斷修正自身的過程。我國光伏行業已經進入相對成熟的成長期,如何通過創新方式堅持推進降本增效這一主論調,持續參與能源轉型和綠色發展是產業內企業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作者:董梓童 來源:中國能源報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