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我國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我國對國際社會的莊嚴承諾。
截至2022年底,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突破12億千瓦,達到12.13億千瓦,占全國發電總裝機的47.3%,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生物質發電總裝機規模穩居世界第一。在發電量方面,2022年,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達到2.7萬億千瓦時,占全社會用電量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我國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我國對國際社會的莊嚴承諾。
截至2022年底,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突破12億千瓦,達到12.13億千瓦,占全國發電總裝機的47.3%,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生物質發電總裝機規模穩居世界第一。在發電量方面,2022年,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達到2.7萬億千瓦時,占全社會用電量的31.6%,相當于減少國內二氧化碳排放約22.6億噸,出口的風電光伏產品為其他國家減排二氧化碳約5.73億噸,合計減排28.3億噸,約占全球同期可再生能源折算碳減排量的41%。我國已成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積極參與者和重要貢獻者。
我國現有能源結構以煤炭為主,石油依存度極高。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必須堅持破立并舉、先立后破、穩扎穩打,在推進新能源可靠替代過程中逐步有序減少傳統能源,確保經濟社會平穩發展。
可再生能源發展面臨的挑戰
首先是資源開發難度加劇。風電作為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的主力軍,隨著資源開發不斷深入,優質資源越來越少,同時開發成本上升,項目經濟性降低。在“雙碳”目標的驅動下,越來越多的能源企業開始尋求多元化和能源轉型,資源競爭愈演愈烈,各開發商爭相壓低電價,導致項目無盈利空間而無法推進。此外更嚴格的生態環保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風電、光伏項目的開發空間。
其次是嚴苛的電網接入標準和配套儲能增加項目投資成本。可再生能源電站接入電力系統的規模和容量增加,對電力系統電網安全運行和電網平衡調度提出嚴峻挑戰。多地鼓勵或強制風電、光伏項目配置儲能,增加了項目開發的投資成本。
再次是消納難題仍然突出。我國風光資源集中分布在“三北”地區,而我國的負荷中心集中于中東南地區,跨省區輸電存在高額成本、用地制約、建設周期長、區域壁壘等諸多問題,不能適應大型風電光伏基地的快速發展需求。
最后是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接入給電網穩定運行帶來巨大挑戰。可再生能源輸出功率具有波動性、間歇性、預測不準確的特點,大規模接入電網后,電力系統呈現“三高”特性——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高比例電力電子設備接入、發電和用能高自由度。電力系統的物質基礎和技術基礎發生深刻變化,對電網安全可控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
2021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出臺《關于推進電力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發展的指導意見》,針對各類電源統籌協調不夠、源網荷協調不充分、系統調節能力不足、清潔能源開發消納比例較低等問題提出了“風光水火儲一體化”的開發模式,并通過優化整合本地電源側、電網側、負荷側資源,以先進技術突破和體制機制創新為支撐,探索構建源網荷儲高度融合的新型電力系統發展路徑。至此,“風光水火儲一體化”成為可再生能源項目開發的新模式。
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的相關建議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促進風光資源開發降本增效。在國家補貼退坡,風電、光伏發電全面進入平價時代的背景下,亟須降低非技術成本。因此,政府主管部門可在功能性產業政策方面發力,不斷優化營商環境,減輕企業投資負擔;各地項目規劃中應充分考慮資源稟賦及當地電源情況,發揮風光水火儲中火電、水電的靈活調峰作用,盡量平滑出力,提升風光資源的消納能力。
二是加快數字化建設,推動可再生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數字化正在改變著可再生能源產業的發展邏輯,能夠有效提升可再生能源產業全領域各環節技術效率、管理效率、能源效率以及全要素生產率。當前,數字化工作仍存在很多短板。以設計環節為例,主流工業設計軟件、可再生能源專用核心設計軟件對外依賴程度較高,限制了國內企業開展自主深度研發、功能優化、模型修正等工作。針對這一“卡脖子”問題,我國可再生能源企業需持續加大科技創新力度,開發自主可控的設計軟件、風電仿真優化設計軟件、光伏優化計算設計軟件、儲能電站運行仿真軟件、源網儲協調調度軟件、電力系統仿真等軟件,破解“卡脖子”難題,支撐可再生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
三是加強技術創新,推進可再生能源產業可持續發展。當前科技創新呈現出大科學特征,可再生能源技術融合大數據技術、信息化技術、5G技術等前沿技術領域,改變了科技創新范式,提高了科研復雜程度,模糊了專業界限。因此,各類市場主體應協同推動技術創新,在風力發電、光伏發電、裝備制造、施工安裝、勘察設計、資源開發、智能運營、回收利用等方面開展科技創新研發,突破新型電力系統供需平衡理論、可再生能源機組及儲能主動支撐構網技術、遠距離海上風電及匯集送出技術、“雙高”電力系統仿真評估技術、源網荷儲資源協調控制技術、高效電氫雙向轉換、大容量低成本儲能、高效碳捕捉與循環利用、柔性直流組網技術等,共建碳中和科技攻關生態,提高發電設備制造水平、發電裝備智能化水平、工程建設水平、發電項目運維水平。
(作者:黎波 蘇劍濤 沈石水 劉彪 許世勇,作者單位:龍源[北京]風電工程設計咨詢有限公司)
作者: 來源:中國電力報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