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已出新規,或擴大至全國 網友質疑:今后用熱水器放風箏也要自首嗎
近日,有關“黑龍江出臺法規規定:風能太陽能等氣候資源歸國家所有”的報道引發了網友的強烈關注。6月14日頒布《黑龍江省氣候資源探測與保護條例》規定,企業探測開發風能及太陽能資源必須經過氣象部門批準,而且探測出來的資源屬國家所有。這是我國首個規范氣候資源利用的地方法規。
【新規】 企業開發須經過批準
據黑龍江省人大法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王去奇介紹,近年來,黑龍江省一些企業隨意探測開發風能、太陽能資源問題非常突出,針對這一問題,黑龍江省在全國率先發布了《黑龍江省氣候資源探測與保護條例》,對企業開發探測風能、太陽能資源進行規范。
按照《黑龍江省氣候資源探測與保護條例》規定,企業探測開發風能及太陽能資源必須經過氣象部門批準,而且探測出來的資源屬國家所有。
【企業】 風電廠商擔憂成本增加
國內某大型風電廠商負責人擔心該規定可能會增加風電場建設運營成本,為企業增加不必要的負擔。據了解,企業建設風場、光伏電站之前需要獲得地方資源數據以決定風場、電站規模,通常會通過氣象局購買數據,但由于氣象局的數據資料并不完整,因此不少企業選擇自行探測, 黑龍江該項規定出臺之前,企業探測風能、太陽能資源不需要經過任何部門的審批。
“氣候資源探測實行探測許可制度。有關單位從事氣候資源探測,應當依照本條例規定,取得《氣候資源開發探測許可證》。” 《條例》還規定,探測單位應將探測資料交由省氣象主管機構制定的技術審查單位。這意味著在黑龍江省建設風場、光伏電站的企業至少增加了兩項工作:一是要獲得《氣候資源開發探測許可證》,二是得將探測數據匯總給有關部門。
【部門】 中央早有規范探測之意
中國氣象局風能太陽能資源中心有關負責人表示,由于氣象資料可能會被用于一些敏感行業,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要求對基本氣象探測資料以外的氣象探測資料需要保密,其密級的確定、變更和解密以及使用,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的規定執行。
該負責人認為,企業自行探測數據雖是為了自用,但考慮到可能被挪作他用,政府應該對其探測行為進行規范管理,中央有關部門也早有規范管理資源探測之意。
該負責人介紹,針對風能太陽能的探測活動,地方政府率先出臺有關規定有其必要性。至于未來黑龍江的該項規定會否推至全國,該負責人表示不好假設。
觀點PK
“若風能國有,造成損害時應賠償”
@曹竹平律師:該條例明顯違憲。若太陽能風能屬國家所有,那當太陽能風能造成損害時國家即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這明顯是不可能的。格勞修斯1609年在其著作《海洋自由論》中就論及:因為海洋(海水)是流動的,所以不屬于任何一個國家。
@風行水上:不知道以后吹吹涼風,曬曬太陽要不要納稅。今后用熱水器放風箏也要自首嗎?
@周砥柱:曬傷了,給風刮壞東西的,快申請國賠。這是國家的東西造成的損失,可以要國賠了。
@咴冭狼:呼吸會要交空氣稅嗎?
@Creasy熊:建議太陽收為國有。星星表示鴨梨很大,月亮目前表示情緒穩定。
風能大,太陽能大,權力不能大
著名宏觀經濟學者胡釋之認為,這個條例很搞笑。很多網友都已看出來了:你要說太陽能、風能都歸國家所有的話,那夏天吹吹涼風可能都是侵犯國有資產,而躲躲太陽則是在保衛國有資產。這個荒誕性是顯然的。
胡釋之指出,這個就是典型的以保護的名義來占有,以國有的名義來占有。
胡釋之解釋稱,這其實就是一個主動的造租行為。就是說先把你置于一個非法的地位,你要來合法地開采,你就要經過我的審批,通過向我尋租,你才能獲得合法的開采權。我通過我這個條例讓你自己開發開采成了一個違法的行為,處于了一個違法的狀態。
胡釋之坦言,風能很大,太陽能很大,但權力不能太大。
有其必要,能避免無序開發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認為,網友對這一規定的憤怒情緒可以理解,但是我國憲法的確規定,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等自然資源,都屬于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因此探測出來的資源屬國家所有與憲法規定是一致的。
孟憲淦認為,該規定有其必要意義。“以前建風場的時候,大家為了占據好的地方,跑馬圈地,結果造成很多浪費。”孟認為,如果要求探測必須報批的話,至少能夠避免企業重復探測,能避免太陽能、風能無序開發、過度開發,從而更好地發展這個產業。
孟憲淦同時認為,由于中央財政對資源探測投入力度不足,大方向應該是鼓勵民間參與,政府可以通過管理規范與企業共享數據,但絕不能借機設限,增加企業負擔。
鏈接
“災害偏多,氣象立法可超前”
15日,國務院法制辦副主任甘藏春在全國地方氣象立法工作座談會上表示,中國不僅人口眾多,而且氣象災害偏多,氣象立法可超前。地方立法可更多關注氣候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方面。
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在會上透露,上個世紀,我國氣象災害相對嚴重,因氣象災害平均每年造成人員死亡近4700人。1999年氣象法實施后,氣象災害所造成的人員死亡數和經濟損失數量均呈下降趨勢。但是,每年仍會造成3000億左右人民幣的損失,死亡人數平均也有2000人左右。
鄭國光表示,氣象法規范了氣象設施的建設與管理、氣象探測、氣象預報與災害性天氣警報、氣象災害防御和氣候資源開發利用等活動,明確了氣象部門實行中央和地方雙重計劃體制和相應的財務渠道,極大地調動了中央和地方發展氣象事業的積極性。
據中國氣象局風能太陽能資源中心有關負責人透露,針對風能、太陽能探測國家之前已經在準備全國層面的立法工作,黑龍江率先出臺有關規定有其必要性。
■綜合《法制日報》、《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