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太陽能企業也面臨著“三重壁壘”,即投資過剩、生產過程中使用大量火力發電、歐美組建對華包圍網
日本《每日新聞》9月7日發表記者小倉祥德發自北京的報道,題為《中國太陽能企業席卷全球》,內容編譯如下:
中國光伏組件供應商正在席卷全球,憑借大規模投資和低成本取得快速增長,2022年中國企業在全球光伏組件市場份額超過80%。但是中國企業的飛躍式發展也面臨著“三重壁壘”。
記者來到江蘇省北部的宿遷市探訪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的工廠,發現搬運零部件和產品的全自動叉車在廠區內往來穿梭,制造工序大部分由機器人負責,工作人員似乎只需要檢查機器人的動作就可以了。
在全世界都在為達成脫碳目標努力的過程中,中國國內的太陽能發電設備也呈現爆發式增長。
中國國家能源局的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國內新增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8741萬千瓦,比上一年增加六成。而日本截至2022年底的累計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才7800萬千瓦。
截至2022年底,中國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累計達到3.93億千瓦,約相當于400個核電機組。按照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的數據,截至今年6月,中國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占比達到50.9%,超過了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
太陽能企業的飛躍式發展幫助中國成長為世所罕見的“可再生能源大國”。
美國調查企業SPV市場研究公司的報告顯示,2022年太陽能電池全球出貨量排名前五的企業全部為中國企業,合計市場份額超過50%。
國際能源署預測,2025年前,在全球太陽能發電主要零部件領域,中國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將從目前的80%以上擴大至95%。2022年中國光伏產品出口總額超過512億美元,比上一年增加八成,這一勢頭未來還可能繼續。
但是中國太陽能企業也面臨著“三重壁壘”,即投資過剩、生產過程中使用大量火力發電、歐美組建對華包圍網。
首先是中國國內的過剩投資。據中國財經媒體報道,由于競爭白熱化,中國國內太陽能電池板等產品的價格已經比近期峰值下跌近八成。大批經營者呼吁對“無序競爭”保持克制。未來整個行業或將加速優勝劣汰。
二是火力發電在全國發電中的占比仍然維持在70%,廉價的燃煤發電是中國商品保持低成本的重要原因。而本應促進減排目標實現的太陽能發電行業卻在產品生產過程中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
即便如此,太陽能發電仍然是實現脫碳社會不可或缺的能源。警惕中國在供應鏈中一家獨大的美國政府正在竭力封殺中國產品。今年5月的七國集團(G7)廣島峰會就提出,在包括太陽能相關產品和原材料的供應鏈中“擺脫對華依賴”。如果G7成員國進一步推動采購多元化,也將給中國企業造成不利影響。
今后中國太陽能企業能否跨越上述壁壘、保持躍進勢頭也將備受關注。
作者:編譯劉林 來源:參考消息網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