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國光伏產業走過了又一個激蕩之年。
這是一個乍暖還寒的年份:國內光伏新增裝機雖然再創歷史新高,但價格競爭激烈、產能擴張迅猛之下,新一輪淘汰賽正在打響。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 劉漢元
而經歷了產業大起大落的光伏龍頭企業們,對于“周期魔咒”倒是司空見慣。
站在舊歲末、新年初的時間節點,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表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周而復始”是產業本身的內在規律。
在劉漢元的帶領下,通威集團近年一舉登頂世界硅料、電池雙龍頭之位。雖然他的女兒劉舒琪在2023年接任通威股份董事長兼CEO之位,但劉漢元在光伏產業的影響力依然穩固。
實際上,站在產業發展新周期前的通威集團在2023年也有了新標簽:成為全球光伏行業首家“世界500強”企業。
然而,對于已經開始并愈演愈烈的市場競爭,劉漢元同樣嚴陣以待。他坦然面對周期性——“任何一個處于市場經濟當中的產業都具有周期性,這種特性的表現是通過價格信號,發現需求、發現短缺,重新平衡,進而影響企業作出增加或減少投資的決策,不斷地在螺旋式、波浪式、周而復始地向前。”
他也在辨別周期背后的機遇和風險。在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回顧過往的決策時劉漢元認為,“產業周期波動過程中,投資的風險、機會和回報并存。外界認為行業有機會時,通威總好像突然就站了起來,抓住了盈利機會,這其實是理性控制節奏和規模、回避和減少風險的結果。”
不可否認的是,萬億級的光伏市場未來或能孕育出更多的“世界500強”,但眼下產業出現的競爭亂象,正在呼喚龍頭企業們的擔當。
“對中國來講,過去三四十年都是競爭文化,大家拼命起早貪黑去干,做好了很多產業。它的負面作用也很明顯,只要大家一起涌入哪個行業,哪個行業就‘草木不生’。”劉漢元談到,需要合理控制過度競爭和無序競爭,這是從業者的共同責任。
談周期: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
2023年的中國光伏產業既熱又冷。日前,中國光伏行業協會二度上調了全年度光伏新增裝機容量數據到160GW~180GW區間,大幅創造歷史新高。不過,業內普遍認為,最終的數據仍會超過協會預測的上限。
然而,巨大的市場需求催生了更為激烈的市場競爭,“價格戰”、產能擴張、技術競爭不斷,光伏概念股也在二級市場遭遇估值背離的尷尬境地。
于是,當業內分析光伏產業發展為何進行到如此境況時,“周期性”總是會成為不得不提及的詞匯。
有人將之總結為中國光伏產業的“三落四起”。最近一次的完整“起落”則發生在2018年。彼時因補貼政策的“斷崖式”調整,國內光伏產業陷入震動,但卻也由此開啟了產能重新分配、企業加速出海的新局面。
“經濟規律唯一不變的是它永遠在變。”劉漢元眼中的產業周期性,本身就是一個客觀的存在,不可忽視,更不可避免,“對于行業和企業來講,任何時候都要知道‘春夏秋冬’交替中,每個節點如何活下去,如何在周期變化中提前有所應對、有所思考,做到游刃有余。”
劉漢元是上個光伏周期的贏家。當2018年光伏產業進入低谷期、硅料價格一路下跌時,通威股份卻在這一年底逆勢擴產硅料產能,造就了兩年后一躍躋身全球硅料龍頭老大之位的結果。
這已經成為行業內企業抓住周期性機遇的一個典型案例。
“在波動過程中,存在投資的風險、機會和回報,低點時要為高點做好準備,高點時不要窮追,在多變和不確定性中,能把握百分之六七十的正確選擇,就已經非常優秀了。”劉漢元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市場條件下,只能用價格信號去引導消費,這是市場本質的規律——價格變化,發現需求,重新平衡,自我組織,滿足需求。”
的確,光伏產業的周期性表現之一就是價格波動。以硅料為例,最近五年的價格走勢顯示:硅料價格于2019年底、2020年初觸底后開啟了一波上漲之勢,直到2023年初再度下滑,并于四季度回歸至此前的價格低點水平。
這一動態變化的過程對硅料玩家而言并不友好,并重新洗牌了硅料端的座次。不過,劉漢元卻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這一過程中,行業參與者要給予更多理解,真正在投資和經營當中認識市場,把握好規律,順勢而為,“有條件的時候,逆周期操作。”
最近,通威股份的又一次逆勢周期操作再度吸引了業內目光。
12月25日晚間,通威股份發布公告,擬與鄂爾多斯市人民政府、準格爾旗人民政府共同簽署《綠色基材一體化項目投資協議書》,就其在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準格爾經濟開發區投資280億元,建設綠色基材一體化項目達成合作。該項目包括年產50萬噸綠色基材(工業硅)、40萬噸高純晶硅項目及配套設施,將分期建設。
這與2018年的擴產之舉似曾相識。如今國內P型硅料價格跌破6萬元/噸,N型硅料價格則跌破7萬元/噸。
“供應過多了,要控制一下生產能力,供應不足了,那就要增加生產能力。在市場條件下,是靠各個主體根據自己的判斷和客戶的需要,來把握節奏,匹配最終的需求。”但劉漢元也承認,由于匹配的過程當中可能是無序的,不同的理解是有差異的,有些信息是不對稱的。所以可能會大家同時都往前走,規模又過多過大,從而出現周而復始的情況。
不過,劉漢元覺得更應該關注產業周期性出現后的底層變化,“這一輪大家說的過剩和周期性,到產業層面你看到的實際上是規模成倍地放大了,成本大大地降低了,光伏應用的經濟性更高了。”
談市場:2024年光伏應用還將快速提升
在全球能源轉型的過程中,光伏憑借成本低廉、環境友好、永續清潔的特性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并極有可能成為未來人類賴以依靠的主流能源。
正因如此,光伏產業在全球范圍內打開了巨大的市場空間。在國內,綠色低碳轉型、新型能源體系建設的政策持續加碼,奠定了光伏產業在未來中國能源結構體系中的核心角色。在全球,世界上近200個締約方于 COP28(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達成歷史性協議,呼吁在2030年前將全球可再生能源產能增加2倍,這對于光伏產業的發展而言又是一大利好。
“當前,以光伏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已經具備了快速發展、實現能源根本轉型的總體條件。隨著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技術不斷迭代升級,光伏發電已在全球許多國家和地區,成為成本最低、最經濟的發電方式。”劉漢元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拋出了一個判斷——未來二三十年后,誰利用好了陽光,誰就能掌握未來時代的發展節拍,這一觀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立。
整體來看,全球光伏產業在2023年的發展已經達到了一個歷史新高度,2024年產業增速能否繼續保持,則演變成為很多人的期待。
盡管已經做好了2024年又是一年殘酷競爭的準備,但業內普遍對于明年產業規模的發展預期并不低。集邦咨詢預測稱,雖然2024年全球光伏新增裝機增速將由高速增長回歸理性,但預計仍有474GW。
“我認為,2024年的中國光伏產業總體會出現分化,那些有規模、有競爭力、有核心優勢的企業,可能會進一步獲得發展的機會,與之相反的,也可能會有一部分企業面臨很大的壓力。”劉漢元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整體上看,2024年應該還是全球光伏應用量進一步快速上升的一年。
劉漢元也提出一些現實的改變可能也會在2024年顯現。“例如能源轉型,由于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成本的降低、經濟性的提升,轉型的過程中有可能發展的質量會更好,投資拉動的過程中回報會更加良性。”
他也強調,在這個過程當中,政策的力度、轉型的速度等需要能夠更好匹配于產業的規模和轉型的雙重需要,從而使“產業發展、拉動經濟、保增長、穩就業”和“加快能源轉型”這兩個目標同時實現。
而在2024年,劉漢元還期待中國將由全球能源轉型的壓力國,加速成為全球領先的牽引國。因此,“中國的商業生態如何使國內的競爭更加有序,國際上的參與更加理性,這也是行業的同仁們在2024年需要考慮和面對的問題。”
不可忽視的是,當近些年來業內垂直一體化發展越來越普遍、光伏制造業各環節競爭殘酷時,一種質疑聲四起:以往行業倡導的分工邊界似乎正在弱化。
“光伏產業的競爭本質就是不斷地提升自己的產品生產和服務能力,不斷地去改進、去創新。”劉漢元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分工依然重要,“我們和行業里的合作伙伴,應該繼續落實好‘分工與合作’,把自己的所專、所精、所長做得更好,共同差異化地去參與整個行業生態的打造。”
如今,劉漢元依然奔波在光伏行業一線,如同其他一些光伏龍頭企業的“創一代”一樣,他也在考慮傳承的問題。
在2023年第六屆中國國際光伏產業大會上,劉漢元的女兒、通威股份新晉董事長兼CEO劉舒琪,與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之女、天合富家董事長高海純臺前簽約的場景令許多人印象深刻。
一些在今年開始接手父輩產業的“光二代”,在2024年也將會迎來一場自我洗禮。
“現在,許多‘二代’都陸續開始在商業世界嶄露頭角,我發現這批年輕人很有想法,能力有時候也超過我們的預期。”劉漢元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我覺得大家在有條件的時候,可以主動地放權、授權,讓他們能夠早一些時間得到鍛煉,且我們‘創一代’也還能有在旁當教練的機會,別等到當教練的機會都失去時,才被迫放手。”
作者:曹恩惠 來源:21 世紀經濟報道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