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5日,“2023光伏行業年度大會”在江蘇宿遷順利召開。領袖對話環節由國家氣候戰略中心首任主任、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理事李俊峰主持,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高紀凡、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鐘寶申、陽光電源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兼光儲集團總裁顧亦磊、阿特斯陽光電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莊巖、華為數字能源技術有限公司智能光伏產品線總裁陳國光、上邁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施正榮、正泰新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陸川出席會議并參與對話環節。各位對話嘉賓就光伏行業發展的面臨機遇與挑戰,光伏企業如何更好地踐行環境、社會和治理(ESG)的可持續發展等方面進行了深入交流與探討。
Q:堅持先立后破,能耗雙控轉向碳排放雙控背景下,光伏發電要實現在未來擔當“主力電源”,還需要完善哪些短板?光伏行業發展面臨哪些機遇與挑戰?
高紀凡:
按照中央提出的“先立后破”,對能源發展來說,首先是電力能源體系中,新增的可再生能源電量要達到或超過每年新增的用電需求,從而確保國民經濟的所有用電以可再生能源進行保障。為了達到上述目標,現在風、光、水電每年的裝機量大概要4000~5000億度,今年如果光伏200 GW、風電60 GW,再加上其他的水電等,明年有可能新增的電量會超過4000億度。再往前走,如何保證新增的裝機持續而穩健地上升,關鍵因素是新能源的新增電量被使用,而不是被棄。所以很有必要構建廣義的風光儲協同的電網友好型體系,這樣才能支撐未來新能源在新增電量中的主體地位,甚至占到未來新增電量的100%。
不僅如此,如果2025年之前,電力系統率先實現碳達峰和碳減排,這也會對2030年國家的碳達峰做出重要貢獻。電力體系里,如何實現碳減排,如何讓原有的燃油、燃煤、燃氣的碳排放實現平衡,這都是可再生能源的廣義貢獻,這是一個根本。之前全球各方達成共識,2030年要實現三倍于2020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的目標,關鍵要靠電力系統率先進行。如果電力系統的碳達峰或碳減排更好地完成了,2030年增長三倍的目標就一定能完成。
鐘寶申:
在剛剛結束的COP28上,全球各方對于碳減排、碳達峰有多項共識。另外,大家也看到了全球能源轉型的支撐性能力。所謂支撐性的能力,就是說能源轉型要有綠色能源的替代品,而且替代品是全球可承受的。現在的光伏發電成本非常低,同時該技術也可支撐全球能源的低碳轉型,因為有這樣的條件,所以COP28的目標具備了實現基礎。
過去,中國光伏的發展還是在原有的電力體系里做加法,所以光伏是靠適應過去電網的能源體系來做安裝和開發。但隨著光伏安裝的比例越來越大,過去的電網架構、調度模式等方案,需要適合光伏大比例安裝之后的形勢。目前來看,整個電網系統的安全正常運行面臨很大的壓力。光伏業務雖然發展得很快,但能源轉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系統,還需要有體系變化。現在,光伏是在原有電力體系上做適應性安排,未來就需要對這個體系做有意識的創新、有意識的適應,這樣最終才能促使全球的能源體系發生變化。
這種改變不僅要通過光伏企業不斷做宣導、做工作,還需要更多的參與者,比如電網的規劃設計、體制機制的設計者、其他技術專業的協同推進、源網荷儲整體的變化等,全社會的共同協同,才可能完成能源體系的轉型升級。我們一方面要快速推進光伏建設,也要兼顧平衡其他相關方的協同性,這需要花費時間精力,這樣最終才會使電網系統自洽,讓我們和社會環境融合得更好。這種轉型,最終才是整個社會所接納的一種方案。
顧亦磊:
可再生能源要進一步推廣,有兩個方面比較重要。
一是成本的繼續下降。最近整個行業都比較內卷,對于企業比較難,但是對于整個行業來說,促進了成本的下降,是比較正向的方向。光伏也好,風電也好,產業鏈各個環節都在降本增效。但是除了技術成本以外,近幾年非技術成本的下降不理想,比如土地成本等,這些需要行業之間的結合,需要多部門的政策支持。
二是消納問題。可再生能源需要電網去消納,需要儲能的配合,儲能近幾年裝了不少,但利用率非常低,還沒有制定出合理的規則。光伏裝了,儲能也裝了,但是儲能沒有用,所以光伏進一步的裝機容量擴大就會受到限制,目前中國就卡在這里。這個問題是一定要解決的。目前有些省在進行試點,這個問題應該很快能解決,更多的光伏風電裝機需要更多的儲能,儲能裝了之后又可以消納更多的光伏風電,這是相互促進的。
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各個環節協同發展相互配合,成本將進一步降低,后續還有非常廣闊的發展空間。
莊巖:
首先,多種能源的協作有利于光伏的消納,因為不同類型的能源提供不同類型的容量互補。光伏目前最大的機遇是它的成本已經足夠低了,進一步的成本降低更多會體現在整個系統成本的降低。同時更應該關注用電的成本降低,以及光伏可持續發展的障礙克服,這些是更重要的課題。光伏與其它能源類型的相互協作,應該建立在一個公平的碳排放收費基礎上。
另外,在分布式環節都可以引入儲能,但是儲能需要引入容量電價,只有這樣整個光伏才可以與其它類型的能源進行協作和競爭,以及把儲能發展引到正確的路上來。
光伏未來發展最大的兩個問題,一個是消納,一個是未來規模化持續性的發展。消納問題一個是協作,一個是政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關于碳排放收費政策的引入。規模化發展需要行業在擴大應用場景上發力,否則接下來的發展很快會出現瓶頸,綠氫在未來5年左右的時間會有比較大發展,水上光伏和BIPV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陳國光:
未來光伏增長空間的是很大的,但讓光伏成為真正的主力電源,挑戰與機遇并存,并且不同的場景挑戰也有差異。
電站場景:目前從經濟性來看,度電成本已經不是問題,未來度電成本還會持續降低,具備更大優勢。現在最主要的問題是電網消納問題,需要改變原有的新能源控制模式,讓光伏發電從適應電網走向支撐電網、再到增強電網。通過構網型技術Grid Forming和標準構建,實現從電流源型控制轉為電壓源型控制,具備強慣量支撐、瞬時穩壓與故障穿越,提高有功和無功控制與響應能力,主動緩解頻率和電壓波動,從而大量提高電站新能源的比例,這是需要我們一起去突破的核心技術。
分布式場景:光伏系統成本逐步降低,從過去的追求投資回報率到現在追求投資回報額,開發邏輯發生了改變。過去只安裝在光照條件好的屋頂朝向,如今因為系統成本降低,充分利用屋頂資源、多裝組件多發電,顯著提升系統投資回報額。此外,隨著屋頂可利用面積的成倍增加,直流側風險隨之增大,安全問題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保障系統長期安全穩定運行。未來隨著分布式裝機容量的顯著提升,如果出現消納的問題,電站支持電網的經驗也可以同樣應用到分布式場景。
施正榮:
首先,從光伏產品看整個電力系統。在過去二十多年光伏產業發展如此之快,作為一個產品可以說已經做到極致,無論是從轉化效率、成本、產能、供應鏈等等,都無可挑剔。光伏產業的成本已經夠低了,不需要再降了,目前1塊錢1瓦已經足夠低了,再降光伏行業自己沒錢賺,也未必會給整個電力系統帶來更多的回報。實現3倍裝機甚至更多,這個目標對于光伏行業太簡單了,很快就能實現,產業發展目前的瓶頸不在產品制造而在整個電力系統,電力系統目前還不能完全適應光伏風能這種間歇式大比例上網的狀況,一方面需要頂層設計,還要能夠快速推進智能并網的發展。
另外,光伏產業需要創新。不僅是光伏產品的創新,還要深度思考從電力系統這個角度我們能做些什么,個人比較贊同分布式,如果在比較小的區域發儲用都能夠解決,靠比較小的資源和力量能夠解決應用場景很大的問題。通過更多的應用場景加快分布式的就地消納,也許會在近期給光伏的產能做些貢獻。
陸川:
實現30年的全球可再生能源裝機目標是一個系統性的工作。從國家角度講,要實現這樣的一個大目標,更多的任務是下達給了發改、能源等相關系統。在項目真正推進之時,它涉及到的部門非常多,這樣的話當一個體系性的建設過程中,大家對于目標的理解或者對目標實現的壓力有偏差,那么各自部門之間對于相應政策的出臺,也會有一些滯后或短板,這也造成了今天可再生能源發展的現狀。比如有時企業做了一個項目,過段時間就出現了土地政策“三區三線”的調整,項目有可能會變成不符規定,這種情況非常多,使本來有些可以利用的土地資源最終沒法落地最終沒有兌現成相應的清潔能源裝機。
第二個問題,新能源的消納容量,是否能給出一個確定性的規劃并及時披露。海外地區做電站并網點是政府用招標的方式來實現該并網點的資源,未來幾年會建成多少消納容量是很清晰的,之后發電企業會和它簽協議,如果電網企業建設出現違約是可以告它的。但是在國內,這方面的信息不透明,也沒有確定的規劃,導致很多時候項目往前推進時會變成“堰塞湖”,消納一下子就出現了問題。不管是分布式還是地面電站,現在都碰到了這樣的問題。
如果能把信息披露做的更加充分,我相信很多企業自己會選擇是否要推進光儲項目,也不會在短期內造成非常大的發電消納困難。國外對于并網點、電源點會提出電能質量的相應要求,這也給企業留了技術創新的空間。目前,我們國內采取的方式基本是:發電消納不了的,統一要求幾個小時的儲能,沒有留太多技術選擇性。
與國際接軌方面,清潔能源過剩使得電價非常低,導致新能源和傳統能源一樣,使用電價競爭。如果在碳足跡和綠電使用上與國際有接軌標準,那么當企業在碳足跡上取得優勢后,自然會多買綠電,會形成額外的差價,能夠彌補清潔能源過剩供應而引發的電價下降的損失。這也是比較好的發展方向,能鼓勵電源點的建設。
作者: 來源:中國光伏行業協會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