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現貨市場建設歷時6年試點,終于在2023年歲末落下重子。
作為電力體制機制變革的重大突破、電力市場體系的核心和關鍵,電力現貨市場建設歷時6年試點,終于在2023年歲末落下重子。
2023年12月22日,山西省能源局、國家能源局山西監管辦公室聯合發布《關于山西電力現貨市場由試運行轉正式運行的通知》,山西電力現貨市場由此成為我國首個正式運行的電力現貨市場。2023年12月28日,廣東省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南方監管局印發《關于廣東電力現貨市場轉正式運行的通知》,明確廣東電力現貨市場即日起轉入正式運行。晉粵兩省的電力現貨市場接連“轉正”,被業內認為是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的重大里程碑,將發揮破冰作用,強勁助力構建全國統一電力市場。
在深入落實“雙碳”目標、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大背景下,電力現貨市場建設肩負促改革、強市場、助保供的重任。
2024年,隨著電改縱深推進,電力現貨市場建設將呈現出怎樣的發展節奏?還有哪些試點省區將加快“轉正”?現貨市場正式運行后,還有哪些問題需要解決?
持續建設電力現貨市場
2015年,《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的公布開啟了新一輪電改,其配套文件《關于推進電力市場建設的實施意見》要求,“逐步建立以中長期交易規避風險,以現貨市場發現價格,交易品種齊全、功能完善的電力市場”。我國電力現貨市場建設由此開局。
為加快推動電力現貨市場建設工作,2017年《關于開展電力現貨市場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選擇南方(以廣東起步)、蒙西、浙江、山西、山東、福建、四川、甘肅等8個地區作為第一批試點。
隨著我國電力現貨市場建設穩步推進,2023年除山西、廣東電力現貨市場轉正式運行外,其他試點也取得一定成績。2023年12月15日至16日,南方區域首次實現全區域電力現貨市場結算,標志著我國區域電力現貨交易實現了從模擬運行到實時結算的轉變;2023年12月7日至21日,福建電力現貨市場完成首次長周期雙邊結算試運行;甘肅、山東電力現貨市場機制不斷優化,交易規則持續完善。
“各個試點的機制和政策都在盡量貼近本地實際情況的原則下有序推進。例如,山西在2023年4月1日實現用戶側申報曲線并納入出清,有助于促進用戶側負荷曲線更加貼近實際,推動用戶或售電公司加強負荷曲線管理工作,確保現貨市場價格信號能有效實現從批發市場向零售市場的傳導。同時,這也有助于挖掘負荷側價值和可調節性資源,為虛擬電廠等新型市場主體參與電力現貨市場打好基礎。”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可再生能源發電并網專委會委員尹明認為,這是未來電力現貨市場的發展趨勢。提高用戶或售電公司對負荷的了解與管理能力,促進平衡責任由電源向系統負荷側延伸,建立基于電價信號的供需協同新機制,進一步降低在新能源電力占比持續提高情況下的系統消納成本、用戶用電成本。
其他試點或將陸續“轉正”
各試點建設工作穩步推進,其他地區的電力現貨市場的“轉正”還遠嗎?
根據2023年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國家能源局綜合司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快電力現貨市場建設工作的通知》要求,電力現貨市場轉入正式運行需滿足“各省/區域、省間現貨市場連續運行一年以上,并依據市場出清結果進行調度生產和結算的,可按程序轉入正式運行”。
從起步早、經驗積累較豐富角度來看,華南理工大學電力經濟與電力市場研究所所長陳皓勇認為,山東可能會成為下一個轉入正式運行的電力現貨市場;從長周期連續結算試運行時間來看,尹明認為,山東、甘肅、蒙西或將按此順序陸續轉入正式運行。“從時間來看,山東從2021年12月1日啟動不間斷結算試運行,甘肅2021年5月啟動雙邊現貨市場長周期結算試運行,蒙西從2022年6月1日啟動現貨連續結算試運行。其他試點還處于早期階段。”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馮永晟介紹,理論上,目前只要試運行時間足夠長且沒有大問題,處于長周期試運行的幾個試點都有可能擇機轉正。“當前各省差異還較為明顯,有輸入省份還是輸出省份的區別,還有電源結構特征、新能源發展形勢、外來電等問題的區別,這導致中長期交易與現貨市場銜接在各省面臨的難度不一。例如,相較于輸出省份,輸入省份在銜接省內與省間市場方面會面臨更多挑戰,這些都會使省內市場運行風險各不相同。對這些風險的權衡和應對,是相關省份選擇轉正時機的主要考慮因素。特別是對于輸入省份而言,難度不小。”
“轉正”并非終點
從試點轉入正式運行,只是電力現貨市場建設的新起點。
在馮永晟看來,推動更多省級市場“轉正”并非目標,而是真正考驗的開始,即能否帶來電力有效的長期均衡。“我們現在面臨的最大挑戰在于——如何適應新能源發電加速大量入市的壓力。在市場環境下,可再生能源持續發展的激勵終究要來自于市場,這要思考市場機制如何更好地激勵資源的充足性和靈活性。雖然山西、廣東開了個好頭,但并未解決全部問題,特別是新能源收益的來源和保障、新能源對系統安全穩定運行的責任這些基本性問題。”
“電力市場作為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和社會科學問題,不可能以單一的技術手段來推進。應充分尊重各方電力市場主體的意見,特別是電力用戶的意見。宜快則快,當慢則慢。”陳皓勇說,“未來,應回歸市場的本質,充分發揮法治的引領、規范和保障作用,維護市場的高效規范運作。將電力市場各要素建設納入法治化、規范化軌道,進一步建立健全制度規則體系,先立后破,防止國有資產流失。還需從市場準入、公平競爭、規范監管和社會信用等著力點建設出發,充分發揮法律法規在構建公開、公平、公正市場環境上的作用。”
華北電力大學電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丁肇豪認為,目前來看,要想按照既定目標建成一個完整且可持續的電力市場體系,不僅需要在現貨電能量、輔助服務等交易品種上下功夫,還需要從整體視角出發,在完善重要的配套機制上下功夫。“這其中不僅包括容量價格等充裕性保障機制,還包括市場監管、應急管理、法規建設、金融市場等配套機制的健全和發展。”
此外,在支撐新型能源體系建設方面,馮永晟認為,新型電力系統要發揮關鍵作用。“我們的電力市場體系要能夠支持和激勵多種資源類型充分實現其經濟價值、安全價值和綠色價值,并將這些價值傳導給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這是我們建立電力市場的初衷和根本目標。對照這一目標,我們在市場的基礎設計、新能源激勵機制,以及與碳定價機制的銜接等方面都還面臨挑戰。”
作者:林水靜 來源:中國能源報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