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國新型儲能產業的全球化進程將進一步轉入快速、深入、大規模的發展階段。受關稅、貿易壁壘、碳邊境稅、成本控制、市場需求、物流運輸、產品供應鏈和售后服務等多種因素影響,中國電池企業布局海外本地化進程也將進一步加快。”
在3月10日于杭州舉辦的第十四屆中國國際儲能大會上,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秘書長王深澤做出如上表示。
在業內看來,就全球來看,儲能產業尤其是新型儲能(以鋰電池儲能為主)產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
此次儲能大會中,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儲能累計裝機功率約294.1GW,其中:新型儲能累計裝機量約 88.2GW,占比為 30.0%;抽水蓄能累計裝機量約201.3GW,占比為 68.4%;蓄冷蓄熱累計裝機量約4.6GW,占比為1.6%。
2023年全球新型儲能新增裝機中,各技術路徑占比情況為:鋰離子電池占比為92.7%,壓縮空氣儲能占比為1.4%,飛輪儲能占比為0.4%,液流電池占比為1.7%,鈉離子電池占比為1.7%,鉛蓄電池占比為2.0%。
2023年中國儲能累計裝機功率約為83.7GW。其中:新型儲能累計裝機功率約為32.2GW,同比增長196.5%,占儲能裝機總量的38.4%;抽水蓄能累計裝機功率約為50.6GW,同比增長10.6%,占儲能裝機總量的60.5%;蓄冷蓄熱累計裝機功率約為930.7MW,同比增長69.6%,占儲能裝機總量的1.1%。
從儲能項目數量來看,截至2023年底,我國儲能投運項目數量累計達1588個,相比2022年累計投運儲能項目932個,數量增長70.4%。
對于過去的2023年,王澤深總結稱,從儲能裝機量、自主品牌占有率、儲能電池及系統集成出口量來看,2023年,我國儲能產業在全球市場中的品牌力和影響力都大幅提高。
在王澤深看來,2023年中國新型儲能的大發展受多重因素推動。一方面,2023年,國家發改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能源局和地方政府主管部門出臺多個重磅政策,涵蓋電力市場、工業微電網、創新項目、安全生產、技術創新、標準建設、應用導則等多個方面。
另一方面,王澤深表示,依托強大的內需市場及完整產業鏈、供應鏈支撐,中國新型儲能產業在全球形成了制造優勢、產能優勢、創新優勢、人才有優勢和競爭優勢,同時也孕育了如寧德時代、比亞迪、中電科藍天、億緯鋰能、南都電源、派能科技、科華數能、欣旺達、中車株洲所等一批中國儲能產業領先品牌,
同時,歐美及東南亞也正成為中國儲能企業投資的聚集地和廣闊熱土。
以國內光儲集成商龍頭陽光電源為例,國內資訊機構高工產研儲能研究所日前公布的《2023年全球市場中國儲能系統企業出貨量榜單》顯示,陽光電源再度蟬聯第一。
除中美重點市場外,2023年,陽光電源在其它市場比較代表性的項目有:南澳138MW/330MWh最大獨立儲能項目、與英國Constantine公司簽訂825MWh儲能供貨協議、中標沙特NEOM新城2.2GW光伏+600MWh儲能項目、與澳大利亞HBD公司簽署三年3GWh供貨協議等。
陽光電源去年發布的儲能新產品
展望2024年全球和中國儲能產業和市場的前景,王澤深分析表示,中國新型儲能產業的全球化進程將進一步轉入快速、深入、大規模的發展階段。受關稅、貿易壁壘、碳邊境稅、成本控制、市場需求、物流運輸、產品供應鏈和售后服務等多種因素影響,中國電池企業布局海外本地化進程也將進一步加快。
同時,跨國企業積極依托國際渠道優勢,正在雄心勃勃地加快本土化和技術轉型,國際供應鏈環境不確定性增強。中國儲能企業需未雨綢繆,調整生產計劃,確保供應鏈的穩定性和成本控制,以提高企業的整體抗風險能力。
建議加強儲能政策頂層設計,開展儲能成本補償機制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全國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到了“新型儲能”。李強總理強調了發展新型儲能產業的必要性,提出加強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和外送通道建設,推動分布式能源開發利用,發展新型儲能。
“‘十四五‘是‘碳達峰’的關鍵期,應綜合考慮我國國情及電力市場發展階段,加強儲能政策頂層設計,開展儲能在新型電力系統中應用場景及成本補償機制研究,探索解決制約儲能發展瓶頸的思路和方法,推動各類新型儲能技術蓬勃發展,為保障新型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發揮重要支撐作用。”王澤深說。
今年中國的儲能行業如何更穩更好地發展?王澤深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聚焦儲能行業面臨的成本疏導不暢等共性問題,綜合考慮各類儲能技術應用特點、在新型電力系統中的功能作用和提供的服務是否具有公共品屬性等因素,研究提出能夠體現儲能價值和經濟學屬性的成本疏導機制。
二是建議科學客觀合理分析各類儲能技術成本結構、影響因素及變化趨勢,測算各類儲能技術成本收益情況,開展在電力系統相同應用場景下不同技術類別之間的經濟性比較分析,為制定相關儲能產業政策、價格政策、財政補貼政策提供參考。
三是建議組織開發數智化儲能項目并網平臺,優化并網流程、簡化并網手續,制訂儲能項目調度管理規定、調度原則、調度運行指標評價體系等制度辦法和并網標準,為進一步規范儲能項目并網運行奠定堅實基礎。
四是建議加快推進靈活調節資源容量市場和調頻市場建設運行。推動中長期和現貨交易、區域輔助服務市場與省級現貨市場有效銜接,鼓勵新型儲能、虛擬電廠等參與電力市場。
五是加大新型儲能項目、抽水蓄能等重點領域和項目的接入電網、進入市場、調節消納等重點環節的安全與運行監管,探索構建供給側和需求側雙向聯動的新型能源體系電力平衡新機制,及時推進解決存在的問題。
六是加強自主知識產權的國際市場布局,鼓勵企業由“產品出口”模式向“技術出口”模式轉變,提升企業應對復雜國際形式的技術實力,并合理利用國際貿易規則,積極融入全球新能源和新型儲能產業鏈,服務全球碳中和進程。
作者:森寧 來源:澎湃新聞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