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知名投資管理公司貝萊德最新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去年全球對能源轉型的投資為1.8萬億美元,達到創紀錄水平,但這遠遠滿足不了能源轉型成功所需的投資,該公司預計今后每年新能源投資需求將高達4萬億美元。也就是說,人類要最終告別碳氫化合物,從現在開始在新能源相關領域的投資要翻番。錢從哪里來?這幾乎是世界各地推進能源轉型的最大難題。
一般認為,能源轉型乃大勢所趨,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必然,這一點在聯合國氣候大會上早已成為共識。也正因如此,近年來世界各地都在投入大量資金積極發展新能源,以便盡早實現凈零目標。一方面是自上而下的政府倡導,另一方面則需要私人投資配合,從而形成全社會的合力。
但從目前狀況看,能源轉型停滯不前,去年相關投資甚至出現倒退。俄烏沖突造成的能源價格劇烈波動和能源安全問題已經成為更優先的事項。隨著越來越多分析師開始就高利率政策對行業轉型的影響發出警告,投資者也開始轉向石油和天然氣,某些地方又開始依賴煤炭開采。環境投資意愿減弱造成全球能源轉型資金缺口嚴重,特別是在欠發達地區,近三分之二的資金來自私營部門投資,而私人領域投資風向經常會隨著政策環境的變化而變化。
政府政策支持是吸引投資的先決條件,如能源定價政策和市場放松管制。以核能為例,近年來,由于全球能源危機的影響,核能在美國和許多西方國家復興。去年年底在迪拜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第28次締約方大會(COP28)上,有22個國家承諾到2050年將核電容量增加2倍。今年3月份,國際原子能機構也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召開了有史以來第一次核能峰會。盡管在政策層面做足了功課,但市場似乎并不買賬。各大投行似乎不愿意為估算的全球核工業發展到2050年所需的5萬億美元提供資金,原因是風險太高。
與此同時,傳統化石燃料產業也在盡力吸引更多投資。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秘書長海賽姆·蓋斯認為,到2045年,全球能源需求將增長23%,為滿足如此龐大的需求,石油市場需要12.1萬億美元的投資。他還斷言,即使世界上許多國家希望將其可再生能源產能增加2倍,也沒有一種可再生能源能夠滿足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長。目前,風能和太陽能僅占全球能源供應的3%,而電動汽車的滲透率約為3%。相比之下,化石燃料仍占世界能源供應的80%左右。可見,全球對于化石燃料的需求增長很難在短期內見頂,逐步淘汰化石燃料等傳統能源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除了資金短缺,成本因素是能源轉型的難點所在。歐盟國家去年遭遇轉型成本難題,在原材料成本飆升、高利率導致借貸成本上升和供應鏈受到阻礙的情況下,風能和太陽能等行業舉步維艱。其中,僅太陽能行業的成本就增加了23%。另據統計,2023年歐盟風電裝機容量增加了16.2吉瓦,但離目標要求的每年增加30吉瓦的風電裝機容量還差很遠。成本激增使許多轉型項目在經濟上變得不可行,導致歐洲政府組織的可再生能源招標參與度降低,新能源企業投資更加謹慎。
愈演愈烈的逆全球化和貿易投資保護主義也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投資增長。相較于起步晚、投資少的美國和歐洲,中國在發展清潔能源、積極推動能源轉型方面先行一步,取得領先優勢。為了強化本國競爭力,美國率先出臺引發爭議的《通脹削減法案》,計劃籌集3690億美元資金用于投資補貼新能源與碳排放產業,旨在保護和促進國內清潔能源行業的發展。歐盟則通過《凈零工業法案》和《供應鏈法》等工具手段,旨在保護本土工業。可以肯定地說,單靠保護主義和政府稅收補貼是無法吸引私人投資的,最終也不能保障能源轉型成功。
面對氣候變化這一全球性挑戰,加大對可再生清潔能源的投資刻不容緩。世界各國只有通過更廣泛的國際合作,拆除保護主義藩籬,才能抓住發展新能源產業、實現綠色能源轉型的重大機遇。
作者:翁東輝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