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本經濟新聞》7月30日報道,住友商事和日揮公司計劃批量生產浮式海上風電場的關鍵部件。兩家公司將與約20家造船、鋼鐵等行業相關企業組成聯盟,計劃到2030年建成年產100個“浮體”的量產規模。其目的是掌握領先于世界的浮式風電關鍵部件量產技術,并重建國內風電行業供應鏈。
浮式海上風電需要將風力渦輪機安裝于漂浮在海面的浮體上,再將浮體通過打入海底的鏈條進行固定。由于日本周邊淺海面積較小,比起固定式海上風電,適宜發展浮式風電的海域更為廣大。
據三菱綜合研究所測算,到2050年,日本可用于發展浮式海上風電的海域潛在裝機容量可達1477吉瓦,是固定式風電的20倍。
日本政府的目標是在2030年前將海上風電裝機容量擴大至10吉瓦,2040年前達到30至45吉瓦。預計在2030年前主要通過固定式風電實現目標,2040年時若想如期完成目標,就必須引入浮式風電。
除住友商事和日揮,大島造船所也將加入新的浮式風電聯盟。九州和四國的造船、鋼鐵、重工等企業正就加入聯盟進行磋商。
住友商事與日揮還將參與國內外的浮式風電實證項目,探索適宜量產的浮體類型。按計劃浮體將首先通過向歐洲出口積累實際經驗,然后再供應國內市場。
預計浮式風電將在本世紀30年代進入真正意義上的普及階段。現階段歐洲規劃的浮式海上風電項目多為數十個浮體規模。
鑒于目前全球還沒有任何一家企業能夠達到年產100個浮體的能力,住友商事和日揮認為進入這一領域將擁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其他國家在掌握浮式海上風電量產技術方面也表現活躍。
法國BW Ideol公司已實現適用20兆瓦風機浮體的商業應用,并準備大規模生產。
在歐洲,包括鉆井平臺在內的海上構造物制造業一向繁榮,許多大型港口都配備了可用于量產浮體的設備。
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所的數據顯示,浮體的成本占浮式海上風電初期總投資的27.7%,與風機相當。
浮體最大寬度可達100米,需要較高水平的技術控制顛簸幅度,以便因風浪導致風機傾斜也能回正。日本政府于2013年投資600億日元在福島縣海域建成示范設施,但因一系列設備故障和利用率低下決定拆除。戶田建設等企業在長崎縣近海的一個項目也發現問題,開工時間被迫推遲兩年至2026年。
住友商事和日揮將與造船、鋼鐵、重工等行業企業實現跨界合作,不僅是設計浮體,還將在零部件采購和生產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旨在量產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浮體。
風機的零部件多達數萬個,產業覆蓋面巨大。由于在陸地發展風電的空間有限,三菱重工和日立制作所已經退出風機生產。在國內供應鏈大幅萎縮的過程中,日本對海外企業的依賴程度不斷增強。
6月,政府決定最高提供850億日元的補貼用于國內兩處浮式風電的實證性測試。目前全球在浮式風電技術方面仍處于研發階段,日本力爭利用強大的造船和機器人技術在浮體量產技術方面實現逆襲。(編譯/劉林)
作者: 來源:參考消息網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