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8月20日報道 據臺灣《中國時報》8月19日報道,臺當局欲推動離岸風電產業,臺電多花9000億元新臺幣(1元新臺幣約合0.22元人民幣——本網注)購買離岸風電,原本期待建立本土產業鏈,創造上萬億產值。但依據臺當局審計主管部門決算資料,離岸第二階段遴選的西部海域10個風場,至2023年底僅允能二期達標,其余9個進度皆落后,其中有風場本土化目標僅完成兩成。能源專家指出,歷經多年推動,卻看不到海外市場在哪里,“那么多錢是白花了”。
報道稱,臺當局經濟主管部門對離岸風電依產業發展項目,分為風力機制造與水下基礎等20項,從2021至2022年是前置期、2023年是第一階段、2024至2025年是第二階段。在第一、二階段,臺電每度平均花5.7元收購電力,扣除平均購電成本后,預計多花約9000億元。
報道指出,當時臺當局信誓旦旦可創造1.2萬億產值、2萬個工作機會,但根據臺當局審計主管部門決算報告,在第二階段遴選的10個風場,至2023年底僅有允能二期的塔架、水下基礎及陸上變壓器等達到20項零組件100%自產化,其余9個都未達標。其中彰芳一期二期與西島、中鋼的中能有三成跳票,海峽一期竟有16項目、高達八成未完成自產化承諾。
報道稱,即使達標率較高的開發商,其實也是臺當局“開后門”,以成立產業基金、做替代方案繞彎達到,并非如得標時所承諾的采購自產貨。例如沃旭大彰化風場的水下基礎與基樁,因島內廠商沒有足夠量能承接訂單,無法做到100%自產化,最后只得由臺當局經濟主管部門同意提出無產制證明后,開發商成立產業基金輔導次級供應商、設立機艙組裝廠等替代方案,勉強過關。
報道稱,能源專家陳立誠直言,臺灣想到海外賺離岸風電錢“是不可能的”。歐洲制造商風電很強,不需要臺灣;亞洲市場太小,“光大陸就把你打死”,大陸積極發展離岸風電,產業太強了。
作者: 來源:參考消息網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