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際能源署(IEA)發布《2025年世界能源投資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全球清潔氫能領域正迎來投資熱潮,2025年清潔氫能投資規模預計達78億美元,較2024年增長70%。
《報告》顯示,2025年清潔氫能投資的增長主要來自兩大方向。一方面,電解水制氫項目投資有望達60億美元。IEA分析指出,技術突破與規模化生產正推動電解水制氫成本加速下行,未來有望與傳統制氫方式形成競爭。另一方面,天然氣制氫投資有望達到18億美元。配備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CCUS)的天然氣制氫雖規模相對較小,但作為過渡期關鍵技術,仍將吸引大量資金布局。
據了解,全球氫能投資熱的背后,是政策與市場的雙重驅動作用。政策方面,各國支持力度空前。如歐盟通過創新基金、IPCEI項目等提供財政補貼;德國、丹麥等國聯合規劃的北海氫能網絡,已吸引數十億歐元投資;多國推出稅收抵免、長期采購協議,顯著降低項目風險。市場方面,需求持續擴張,特別是鋼鐵、化工、重型運輸等難減排行業對低碳氫能的需求激增。據IEA預測,若當前已獲最終投資決定(FID)的氫能項目全部落地,到2035年全球氫能產能將飆升至約750萬噸,較當前水平增長近15倍,可支撐數百萬輛氫燃料電池汽車或數百座煉鋼廠的能源需求。
從區域布局看,全球氫能產業將呈“多極化”特征。其中,西北歐將成全球創新中心。該地區在氫能技術、政策協同和跨境合作方面領先。例如,德國與丹麥聯合建設的氫氣管線,以及歐盟推動的“氫能銀行”計劃,均為區域合作的標桿。此外,亞洲市場潛力凸顯。中國作為全球最大能源投資國,在清潔能源領域投入資金占全球總投入的1/3,光伏、電池制造技術全球領先,并加速向氫能領域延伸;日本、韓國等亦通過政策引導,推動氫能產業鏈本土化。
《報告》稱,盡管投資激增,氫能產業仍面臨政策協調、基礎設施不足、技術成本等瓶頸。IEA強調,碳價需達每噸140美元以上,才能讓CCUS藍氫與傳統制氫成本持平。
作者: 來源:中國化工報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