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7月4日,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簽署“大而美”稅收和支出法案,使其生效。美國國會眾議院3日下午以218票贊成、214票反對的表決結果通過了總統(tǒng)特朗普推動的“大而美”法案。該法案已于本月1日獲參議院通過。美國國內擔憂該法案將進一步加劇美國財政赤字與債務風險。
這份長達940頁的法案,通過調整稅收抵免、補貼政策等方式,對新能源與傳統(tǒng)能源產業(yè)采取差異化對待,其中太陽能和電動汽車產業(yè)首當其沖。有專家認為,“大而美”法案將使得美國失去在該領域的全球競爭優(yōu)勢。
“大而美”法案廢除《2022年通脹削減法案》中美國能源部(DOE)用于清潔能源商業(yè)化示范項目部署的撥款,撤銷了儲能制造設施低息貸款等未兌現資金。同時新增10億美元撥款,明確允許用于電網可靠性建設、發(fā)電設施配套儲能、輸電基礎設施升級,重點支持長時儲能技術示范項目、極端氣候應對能力建設、偏遠地區(qū)微電網儲能系統(tǒng)。
儲能稅收抵免延長至2036年
“大而美”法案曾于2025年5月22日在眾議院以微弱優(yōu)勢通過。
當時的眾議院版本要求儲能項目必須在60天內“開始建設”或者必須在2028年底前投入使用,否則失去投資稅收抵免ITC和生產稅收抵免PTC資格。眾議院版本將“投入使用”作為稅收抵免的硬性截止日期,相較于《通脹削減法案》IRA原定的2032年或更晚的逐步淘汰大大提前。
此次特朗普簽署的是7月1日通過的參議院版本,與眾議院版本相比,在儲能相關條款上整體方向一致,但在時間節(jié)點與配套監(jiān)管方面有細節(jié)優(yōu)化和限制調整。
時間節(jié)點上,參議院版本為儲能設置了分階段退坡的政策保障,儲能項目若在2033年底前開始建設,抵免為100%,2034年75%、2035年50%,2036年以后抵免停止 。此次調整將儲能ITC補貼時間從2032年延至2036年,為儲能行業(yè)提供了更長的政策支持窗口;減緩了退坡幅度,相比原計劃的逐年大幅削減(20%/40%/60%),新方案退坡節(jié)奏更平緩(25%/50%),有助于穩(wěn)定市場預期。
中資企業(yè)受限但放寬對外國敏感實體限制
在儲能領域,“大而美”法案禁止受關注外國實體(Foreign Entities of Concern, FEOC)參與儲能項目建設的限制生效。法案規(guī)定,2025年12月31日后開始建設的儲能項目若涉及受關注外國實體和指定外國實體,則無法享受ITC和PTC。FEOC包括中國軍事公司、特定電池生產實體等。若儲能項目股權、債務或技術協議觸及法案設定的閾值(如單一指定外國實體持股≥25%),將無法獲得IRA稅收抵免;供應鏈審查升級,電池廠商需證明鋰、鈷等關鍵礦物加工環(huán)節(jié)未被"受控外國實體"支配,否則可能喪失30% ITC資格;此外還面臨著合同條款風險,與美國企業(yè)合作的技術許可協議若包含產量/數據控制等條款,可能被認定為"有效控制"。
不過此次特朗普簽署的版本相較于此前眾議院版本,對外國敏感實體的限制有所寬松。
眾議院版本法案下,法案頒布后一年的電站,若任何組件、關鍵礦物來自禁止外國敏感實體,則無法獲得補貼;本次新版法案下,其從外國敏感實體獲取的材料成本占總材料成本占比在26-29年低于60%/55%/50%/45%,30年及以后低于40%,則仍可獲得補貼。
此外,此前版本法案下,法案頒布后兩年,若向外國敏感實體支付的金額超過補貼相關總支出的5%/15%,則不可獲得補貼,最新版本法案下該條款直接刪除。
危及全美多達4500個清潔能源項目
法案同時終止了新建節(jié)能住宅、節(jié)能家居改造、家用可再生能源設備(如太陽能板)等多項清潔能源稅收抵免,清潔氫氣生產抵免也被取消。
在可再生能源領域,法案規(guī)定風能和太陽能項目需繳納年度租金,雖未納入對特定進口組件的征稅條款,但額外的費用成本仍將加重企業(yè)負擔。
總部位于加州的非政府組織能源創(chuàng)新與韋爾斯利學院一份最新分析報告預測:這項法案或危及全美多達4500個清潔能源項目,威脅數十萬個就業(yè)崗位,并迫使美國家庭在未來5年內,每年額外承擔數十億美元的能源開支。
電動汽車產業(yè)或遭遇重創(chuàng)
“大而美”法案對美國電動汽車行業(yè)的打擊尤為精準且猛烈。法案的核心舉措包括:自今年9月30日起,全面取消消費者購買或租賃新電動汽車可享受的7500美元聯邦稅收抵免,以及購買二手電動汽車的4000美元補貼。福布斯網站還披露稱,對累計銷售超過20萬輛符合條件電動汽車的車企(涵蓋特斯拉、通用、福特等幾乎所有主流廠商),補貼將在2025年底提前終止。法案還增設一項爭議性條款——要求電動汽車車主每年額外繳納250美元高速公路使用費。據估算,這筆費用達到普通燃油車車主油稅負擔的3倍以上。
儲能出海挑戰(zhàn)加劇
根據CNESA DataLink全球儲能數據庫的不完全統(tǒng)計,中國企業(yè)儲能電池出貨量占全球總量的90%以上,美國至少有50%的儲能電芯需要依賴從中國進口。
除美國市場外,中國儲能企業(yè)正在加速全球化布局,但美國《大而美法案》中的"受關注外國實體"(FEOC)條款給我們敲響了警鐘,這預示著未來出海之路將面臨更為復雜的挑戰(zhàn)。
美國項目開發(fā)商為獲取儲能稅收抵免(ITC/PTC),將被迫剔除中國供應鏈,對于已經在當地有產能布局的企業(yè),或迫使其出讓控股權。其次有可能引發(fā)全球市場的連鎖反應。比如歐盟正在制定類似《凈零工業(yè)法案》,可能效仿FEOC條款。這場博弈的本質,是全球新能源產業(yè)主導權的爭奪。
未來2-3年將是全球儲能產業(yè)鏈重構的關鍵窗口期。中國企業(yè)的應對不僅關乎個體生存,更將影響全球能源轉型的進程和格局。如何才能在變局中贏得新發(fā)展空間,值得每一個企業(y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