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風來。”
近期,從《太陽能發電發展“十二五”規劃》最終出臺,到《關于申報分布式光伏發電規模化應用示范區的通知》下發,再到國家電網《關于做好分布式發電并網服務工作的意見(暫行)》的發布,一系列政策利好讓正處寒冬的國內光伏產業界應接不暇,而政策的最終指向只有一個,那就是盡快啟動國內發電市場。
隨著這一波政策利好而來的還有“金太陽示范工程”新動向。日前,財政部、科技部、住建部和國家能源局聯合在常州召開“金太陽示范工程座談會”,大力推進光伏產品的國內應用。會議結束不久,江蘇省財政廳就發文要求,省內有關企業10月26日前上交2012年度第二批金太陽示范工程的申報材料,這意味著全國范圍內的第二批金太陽示范工程即將啟動,仍將擴容。
雖然,該工程接下來仍會擴容,但很多開發商目前正苦于“找屋頂”,熱中有憂。此外,之前盛傳的所謂“度電補貼”也由于種種原因遲遲難落地,0.3元/千瓦時、0.4元/千瓦時、0.5元/千瓦時、0.6元/千瓦時,各種版本不脛而走,而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司也未給出明確答案。“金太陽示范工程”的擴容之路仍將面臨諸多羈絆,其實際作用仍需觀察。
“找屋頂”和“曬太陽”
“金太陽示范工程”實施三年來,曾一度受到熱捧,成為各方競相爭搶的“香餑餑”。早前根據政策規定,每個省的申報不得超過20兆瓦,但有的一個省的申報就超過100兆瓦。但回顧這三年來的歷程,業內人士對該項示范工程的態度似乎較一致:肯定有積極作用,但實際建設情況沒達到預期效果。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較早前向本報記者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底,列入“金太陽”和“金屋頂”示范工程補貼名單的總裝機量為1470兆瓦,實際完成608兆瓦,只有40%多一點。
而進入今年,情況似乎也并不樂觀。據晶澳太陽能控股有限公司王潤川介紹,9月之前開工的“金太陽示范工程”項目不及總項目量的40%。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這種窘況?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極為復雜。中電電氣太陽能研究院國內投資總監陳良惠向本報表示,建設成本居高和投資回收期長是其中的重要原因。此外,由于一些單位對光伏發電這種新能源供給形式缺乏認知,對其接受度并不高,想找到一個能達成長期供電協議的合作單位極為困難。
陳良慧向本報舉例稱,之前中電電氣也曾物色到了一家合作單位,該單位擁有幾十萬平米的屋頂,完全有足夠的空間建設屋頂電站,并且該單位用電量極為可觀,但相關負責人還是擔心建設光伏發電裝置會增加屋頂承重,進而對建筑物安全等造成不利影響,并進一步增加投入,而要收回這些投資往往又需十幾年的時間。
于是,“找屋頂”并“搞定屋頂產權所有者”成為開發商申請和建設落實“金太陽示范工程”的重要工作之一,但這顯然并不簡單。
對此,英利能源(北京)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許洪建似乎深有體會:“導致項目不能如期開工和正常運行的原因很多,有些是因為前期考察不細致,比如一個投資人跟一個工廠洽談,準備在工廠屋頂建電站,許諾了度電價格為5毛錢,工廠也含糊答應了,但之后,工廠一算細賬覺得不合算,就沒跟投資人達成最終協議。還有一些工廠也許幾年之內就倒閉了,工廠廠房要么易主要么拆掉,項目能否繼續運行都存在很多變數。”
除了居高的建設成本和較長的投資回收周期,并網難似乎更成為一些項目建成后的難言之隱。北京鑒衡認證中心是國家指定的“金太陽示范工程”項目檢測認證第三方機構,該中心光伏認證部項目經理林陽向本報記者表示,該機構檢測認證的100多個示范項目中,有20%左右處于“曬太陽”狀態。他認為,并網難是“金太陽示范工程”面臨的最大問題。而許洪建的估計則更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