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歐盟委員會發布公告,對從中國進口的光伏電池產品啟動反補貼調查。這是繼今年9月對中國光伏電池發起反傾銷調查后,歐盟再次對中國光伏企業掄起大棒。
此案涉及中國200多億美元的出口,關系到中國上千家企業和40多萬人就業,是迄今為止全球最大的單起貿易爭端。占據中國光伏企業出口70%的歐洲市場一旦關上大門,中國光伏產業將遭受滅頂之災。
受傷的不只是中國企業。中歐光伏產業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分工格局。中國每年從歐盟進口大量原材料和設備。而中國企業在組件和電池制造方面的優勢為歐盟上下游企業創造了數十萬個就業崗位。歐盟為了少數企業的利益發動“太陽能戰爭”,必將傷及產業鏈內的大多數歐洲企業,使廣大太陽能消費者付出更高成本,也將對歐盟能源安全戰略轉型帶來負面影響,還有可能因此失去中國的廣闊市場。歐盟的短視之舉,損人不利己。
歐盟指責中國光伏產品傾銷和享受政府補貼,完全站不住腳。事實上,中國光伏產品近年價格下降,原因是國際原材料價格的大幅降低,以及技術進步和集約化生產降低了成本。一些歐洲學者也認為,歐洲的問題不是來自中國的競爭,而是歐洲逃避這種競爭,怨天尤人。
更為荒謬的是,歐盟只顧對中國企業挑毛病,卻無視自身對光伏產業的補貼。據了解,歐盟成員意大利和希臘的法律規定,如果光伏發電項目的主要零部件原產于歐盟國家或歐洲經濟區國家,該項目生產的電力即可獲得一定金額或比例的上網電價補貼。此舉明顯違反了世貿組織禁止進口替代補貼的規定。
針對歐盟的“選擇性失明”和不公平競爭手段,中方必須堅決回擊。一方面,政府、行業協會、企業應加強協調,合力與歐盟交涉,采取相應的反制措施;另一方面,積極開拓歐美之外的市場,特別是加快國內市場推廣應用。此外,政府應著力引導產業抓緊轉型升級,努力掌握核心技術,增強國際市場話語權。
度過當前行業洗牌的煎熬期,中國光伏產業定能迎來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