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中,對于被破產、重組、虧損、裁員、CEO下臺等的一系列壞新聞纏繞的全球光伏企業而言,沒有消息,就是好消息。
然而,有一家企業卻在其中表現搶眼。
First Solar 在2012年第二季度中實現凈利1.11億美元,毛利率高達25%。同期的賽維凈虧損2.54億美元,尚德和英利的毛利率分別為-10%和5%。First Solar很可能是2012年全年唯一盈利的太陽能企業。
由于產能快速擴張導致的價格戰,使得光伏組件價格快速下滑,所有的組件制造商都陷入嚴重虧損中。然而下游電站開發環節卻沒有那么擁擠,光伏產品價格下跌反而給予電站項目更高的利潤空間。
First Solar在過去的2012年中有優于同行的表現,在于其2007年就開始將產業鏈延伸到下游電站開發,儲備了大量的電站項目。First Solar已安裝完成的光伏項目總量達到6GW,已為所建項目融資90億美元。中國一線光伏制造商尚德、阿特斯等都在嘗試將產業鏈向下游電站開發延伸。“近期我們財務報表的情況良好,原因是在過去幾年,我們的項目合同陸續開展實施,取得很好的成果。”First Solar首席執行官詹姆斯·休斯告訴《環球企業家》。
2010年之前,First Solar曾是全球光伏組件銷售冠軍,后來這一位置被尚德取代。在過去的2012年中,英利成為全球最大光伏組件供應商,First Solar緊隨其后位于第二。
早在2009年,First Solar就高調表現出對中國市場的巨大野心,跟中廣核簽訂合作協議計劃在內蒙古鄂爾多斯開發電站項目,一期30MW項目本應于2010年6月開始施工,然而這個項目卻沒有按原計劃進行。過去兩年中國光伏市場急速擴容時,也鮮有First Solar的身影出現。
First Solar對中國市場失去興趣?不是,而是有著更大的雄心。
提早布局電站
First Solar依靠碲化鎘薄膜技術起家,一開始也僅專注于電池和組件的生產。2007年,First Solar通過以3440萬美元的價格收購Turner Renewable Energy進入下游,進軍下游不僅讓First Solar業務多元化,也增加了光伏組件的銷售渠道。
當2008年多晶硅價格暴漲到500美元/公斤(2003年價格僅35美元/公斤,現在跌落回25美元/公斤)時,由于上游原材料的暴漲,晶硅組件制造商慘遭虧損。First Solar卻因技術路線差異幸運地避開這場危機,并且在2008年第四季將平均生產成本降到0.98美元/瓦,是全球首家生產成本低于每瓦1美元的光伏制造商。2009年,First Solar坐上全球光伏銷售量的頭把交 椅。
躲過始于2011年的光伏寒冬,First Solar這次并不只是因為幸運。
面對過去兩年全球光伏制造產能過剩,First Solar在2012年關停了部分產能,德國生產線全部關停;馬來西亞關停4條產線,保留20條;美國俄亥俄州保持現有4條生產線。First Solar的產能從2011年是2.4GW 下降至1.68GW。
在過去兩年全行業價格迅速下跌中,First Solar由于提早對下游進行布局,儲備了大量的電站項目,因此不至于太受制造環節激烈廝殺的影響。
2012年以前,組件銷售占據了First Solar大部分的營收,這在2012年第二季度徹底改變了。First Solar2012年第二季度的總營收為9.57億美元,其中超過60%的營收來自于電站項目。由于下游電站開發環節沒有制造環節那么擁擠,光伏產品價格下跌反而給予電站項目更高的利潤空間。First Solar組件銷售的毛利率僅為10%,電站項目毛利率在30%左右。
顯然,光伏市場發生逆轉時,First Solar早幾年前儲備的下游電站項目緩解了制造環節利潤迅速下跌帶來的陣痛。到2011年,First Solar的項目儲備已經高達5GW。
電站項目開發是一項資本密集型業務,即便First Solar擁有強大的財務實力,在2011年獲得貸款來推進項目依然十分困難,因此First Solar出售了近2GW的電站項目。賣出后,First Solar依然是這些項目的EPC服務商,First Solar可以通過電站項目的EPC服務來獲取營收和利潤。
一方面縮減制造端的產能,另一方面充分釋放早年儲備的電站項目優勢,使得First Solar仍能在全行業虧損的情況下實現盈利。
早幾年中國光伏制造商卻沒有考慮到將產業鏈向下游延伸。英利創始人苗連生曾以“造飛機的不要去開航空公司”為比喻,認為光伏制造商應該踏實地做好制造業,而不是往下游延伸去做電站開發運營。
在經歷制造業慘烈廝殺后,中國一線光伏制造商尚德、阿特斯等都開始嘗試下游電站開發運營業務。英利也在2012年下半年開始考慮延伸產業鏈到下游電 站。
挺進中國
過去七年全球光伏市場的高速發展依賴于部分國家和地區的高額補貼,隨著光伏發電成本的降低,越來越多的市場中光伏發電將不需要補貼也能與傳統電力競爭。First Solar也根據全球光伏發展的大趨勢改變業務重心。“我們的重心逐漸轉移到太陽能發展前景良好、具有經濟可行性的市場,First Solar的業務從美國、歐洲市場擴展到中國、印度、拉美和中東等新市場。”詹姆斯·休斯說。
First Solar為了推動在中國市場的進展,很重要的一步就是任命了更懂中國市場的負責人。2012年9月,此前曾在BP和中國再生能源投資公司任職的容伯強加入First Solar,擔任中國區董事總經理。
“我是從搞石油、天然氣開始,然后就慢慢到風電。現在看到中國太陽能的時機已經到了,First Solar在太陽能和EPC方面都有獨到之處,我也可以學到很多的東西,也希望把我在中國十幾年的經驗帶過來。”容伯強介紹,從去年夏天得到邀約后,他考慮了三個月后,決定嘗試此前并未涉足的太陽能領域。
容伯強出生于香港,后來在英國工作生活多年。1996年,容伯強回到香港。當時正值香港回歸前一年,不少香港人移民離開。很多容身邊的朋友好奇地問他,“香港人都在走,你反而回來?”而2012年的太陽能行業類似于1996年的香港,不少前幾年涌入行業掘金的玩家在低谷時離開。容伯強選擇在行業低谷進入的原因,在于看好太陽能未來的發展,就像1996年回到香港是因為看好香港未來一樣。
在中國能源領域十幾年的經驗,使得容伯強更懂中國市場。“很多外資公司在中國的第一件事情是,問自己想要什么,我會反過來,問中國想要什么。”容伯強告訴《環球企業家》。First Solar的策略是先弄清楚中國政府想要什么,中國本地企業想要什么,再看First Solar有沒有合作機會。
“我在中國能源搞了很多年,中國政府非常喜歡不一樣的技術。”容伯強說。前幾年油價147美金/桶時,中國政府鼓勵神華等企業嘗試煤變油、煤制氣等技術。而現在中國和全球大部分光伏市場被晶硅技術占據的時候,容伯強認為中國政府對薄膜技術會感興 趣。
相較于晶硅技術,薄膜技術是光伏二代技術。First Solar的碲化鎘薄膜組件僅需傳統晶硅組件1%至2%的半導體材料,就可產生相同數量的電能。盡管First Solar的薄膜組件轉換效率為14.4%,晶硅組件轉換效率能超過17%。“晶硅已經到一個階段,但是薄膜還有可以進步的地方。”容伯強說。
First Solar毫無疑問是全球薄膜組件的領先者。容伯強認為,First Solar全球領先的薄膜技術這一競爭優勢是中國光伏企業替代不了的,也正是中國政府需要的光伏新技術。
除了領先的薄膜技術外,容伯強認為First Solar有著很低的生產成本,First Solar光伏組件產生的電流更為穩定更具預測性,這些都是First Solar在中國的競爭優勢。
容伯強拿風電行業做比較,即便中國市場主要的風電設備都由中國企業生產,但外資仍有15%至20%的空間。而根據中國政府2015年光伏裝機容量達35GW的規劃,未來中國光伏每年將有幾乎10GW的新增市場。容伯強預估,其中20%是外資的份額,如果First Solar在外資份額中再占一半的量,也將每年有1GW的空間。“中國的好處就是這樣,市場很大。”容說。
First Solar已經在中國市場邁出了第一步,即將有一個落地的商業項目,與振發新能源合作的2MW的電站。First Solar提供薄膜組件,振發新能源做EPC,上網電價還在跟新疆政府協商。
此前跟內蒙古鄂爾多斯簽訂的合作協議,First Solar也在繼續推進,第一期30MW的項目在等內蒙古發改委的審批。“希望可以在今年的頭半年拿到最后的審批,我們就可以真真正正把我們的能力在這項目里做出來。”容伯強說,合作伙伴還在敲定中。
容伯強介紹,隨著在中國項目量的增多,First Solar會考慮未來在中國建造薄膜生產線。
First Solar與中國企業合作還有一種形式。中國光伏市場增長過程中孕育起來的中國光伏電站運營商正將目光投向海外市場,First Solar在全球光伏電站多年的開發運營經驗以及儲備項目,可以幫助中國運營商走向海外。“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時候可以跟我們一起來合作,我們從組件到EPC都非常有經驗,包括央企我們都會考慮一起來合作。”容伯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