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第二大光伏企業保定英利集團4月19日稱,盡管也關注薄膜太陽能電池技術的發展,但十年內不會涉足薄膜領域。
該公司總經理王向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晶體硅仍然具有較大的提升空間,而薄膜電池技術上還不夠成熟,并且壽命短。因此,“英利集團十年內不想做薄膜。”王向東稱。
英利是是一家全球領先的太陽能公司,也是全球最大的垂直一體化光伏發電產品制造商之一。其業務主要涉及光伏組件的設計、制造和銷售,產品主要銷往德國、西班牙、意大利、希臘、法國、韓國、中國和美國等國家和地區。
目前,國內的薄膜生產企業都處于困境之中。無錫尚德2005年就曾計劃上薄膜生產線,但時至今日并沒有太大進展。尚德是國內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二的光伏企業。
此外,包括賽維LDK、天威英利、漢能在內的多家光伏企業都擁有或者正在建設薄膜生產線。但記者獲悉,這些企業的薄膜擴張計劃均受阻。
2008年之前,多晶硅價格持續暴漲,最高曾上探到每公斤500美元。這樣的價格讓晶硅電池生產企業承受了過大的成本壓力。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國內不少光伏企業開始瞄向了薄膜電池技術。薄膜電池基本上分為非/微晶硅薄膜電池、CIGS薄膜電池和碲化鎘(CdTe)薄膜電池三種。這種技術的一個優勢是其發電成本比晶硅電池更低,但設備投入過高。
世界排名第一的光伏企業第一太陽能公司(First Solar)依靠其尖端的碲化鎘(CdTe)薄膜電池設備和技術從而成為薄膜電池領域的代表。
但國內的薄膜技術卻還處于發展階段。王向東說,碲化鎘薄膜電池技術也有其劣勢,首先,碲是一種稀有元素,很難獲取;其次,鎘則是一種擁有劇毒的元素,在許多國家發展受到限制。
即使在全球,2009年,晶硅電池的產量達到8900兆瓦,但薄膜只有1600兆瓦,僅占全球太陽能電池總產量的 15.2%。
2008年下半年開始,多晶硅價格開始暴跌,從最高的每公斤500美元左右,跌倒谷底的30美元左右,目前多晶硅的價格在每公斤60美元左右。
多晶硅價格的暴跌,一方面讓晶硅電池的成本大幅下降;另外一方面也讓薄膜技術的優勢不再。此外,薄膜電池的壽命也只有晶硅電池的一半,并且光電轉換率不如晶硅電池,這使得薄膜電池的市場認知度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