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科技部啟動了“效率20%以上低成本晶體硅電池產業化成套關鍵技術研究及示范生產線”的863專題項目,希望通過高效電池的量產,推進光伏發電平價上網的進程,該項目由中電光伏牽頭承擔。
記者近日從中電光伏了解到,這一項目進展順利,研發人員已經制作出效率達20.3%的高效單晶太陽電池,下面要進行的就是繼續優化和量產。
863專題項目,計劃到2014年底將太陽能電池量產轉換效率提高到20%以上,并降低發電成本,提高光伏發電與常規火電的成本競爭力。這個項目的成功實施,對于牢牢把握住未來能源產業制高點地位、在國內外市場形成核心競爭力及推動國家新能源迅速健康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電光伏的研發實力十分雄厚,其首席技術官趙建華博士和研發副總裁王艾華博士保持著世界晶體硅太陽電池轉換效率記錄二十四年,他們在1999年創造的25%效率晶硅電池的世界記錄至今無人打破。2013年3月,因為他們在光伏領域的杰出貢獻,兩位博士獲得了Advance Global Australian Awards(杰出海外澳人)獎,成為12名獲獎者中唯一一對華人伉儷,他們還同時獲得了Australia In The Asian Century Award(澳大利亞亞洲世紀獎)。在這兩位領軍人物的帶領下,中電光伏研發團隊不斷突破,推出的QSAR單晶和 Waratah多晶電池,平均轉換效率在行業內保持領先水平。在2012年德國PHOTON實驗室所做的戶外太陽能組件測試中,中電光伏的QSAR單晶250瓦組件在151種組件中排名第五,體現了中電光伏高效產品在實際應用中的優秀品質。
中電光伏的高效電池技術路線將是兩條腿走路,該公司技術研發中心總監呂俊博士介紹道:一條是高效單面電池技術路線,2012年底,中電光伏技術研發中心在即將推出市場的第三代QSAR電池技術的基礎上,有機整合其他高效電池技術方案,實現了20.3%的轉換效率。另一條是高效雙面電池技術路線,就在前不久,中電光伏的雙面電池的正面效率也突破了20%,雙面綜合的轉換效率超過24%,根據不同的應用環境,雙面綜合的轉換效率最高可達27%。也就是說,863高效電池技術已經達到項目要求,關鍵就是要實現批量化生產。
為此,中電光伏在公司新建的研發大樓里專門建設了一條電池試驗線,設計產能70MW,為高效電池的小規模量產做準備。現在單軌35MW生產線已經到位,正在進行小批量工藝調試,目標是批量生產平均效率19.5%的第三代QSAR電池。待這一技術穩定之后,再結合其他的高效電池技術,20%以上高效電池即可批量生產。
高效電池在轉換效率上突破還必須配套相應的組件封裝技術,以獲得更高的發電功率。為此,中電光伏配套了一條產能15MW的組件試驗線,同時進行組件封裝技術和高端組件產品的技術研發。這條先進的組件生產線可謂“百花齊放”,不僅可生產普通的高效組件,還可生產雙玻組件、雙面組件及全黑組件等新型產品。
863項目計劃至2015年實現高效電池的量產,按照中電光伏目前的進度,其研發團隊對項目順利完成很有信心,他們計劃在今年底明年初實現小批量的試生產,之后根據市場需求擴大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