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夸父追日,今有上市公司“追日”。
節能減排政策、產業結構調整、電荒、傳統燃料漲價等多重因素越來越糾結,但在相關企業備受煎熬的同時,太陽能產業卻再次迎來快速發展的機遇。
太陽能的利用并非始于今日,但直到近兩年其才真正成為國內市場的寵兒。縱覽以太陽能產品為主營業務的上市公司,其大部分收入來自海外市場。這種“墻內開花墻外香”的尷尬處境直到環保由概念變成行動的今天才逐步扭轉。
據大智慧數據顯示,目前具有太陽能概念的上市公司僅有60多家。但它們卻覆蓋了從原料硅礦到硅制品,到太陽能電池、組件,再到太陽能電熱器和太陽能電站的整個產業鏈條。這些上市公司在炎炎烈“日”下早已熱火朝天的干了起來。
以羊毛衫揚名的鄂爾多斯卻站在了太陽能產業的源頭,其硅鐵產能目前位居國內第一,收入也占到鄂爾多斯主營業務收入的30%以上。據其2010年年報顯示,硅鐵的毛利率同比增長12%至41%。同時,作為太陽能電池主要原料的多晶硅產能也達到了2噸,但該公司稱,其多晶硅的產能遠遠沒有釋放完。在晶硅市場,特變電工也開始向此傾斜,其子公司特變電工新疆硅業之前的月產量穩定為100噸,但力爭今年實現年產1200噸,明年達到3000噸。
目前大部分企業的太陽能電池仍以晶硅為主,比如向日葵、超日太陽、拓日新能等。但對高科技產業來說,不斷創新仍是核心競爭力之一。僅在電池板塊,綜藝股份、孚日股份、航天機電等上市公司開始研究或量產薄膜太陽能電池,這種電池的最大優點在于光吸收系數較高,即在弱光下,吸收光的能力遠遠大于晶硅電池,它比單晶硅對太陽能輻射的吸收率要高40倍左右。
在太陽能產業鏈中,各家公司可謂無孔不入。薄膜電池的出現立刻推動了相關產品的誕生,2010年1月,南玻A首條年產46萬平方米太陽能薄膜電池用TCO導電玻璃生產量產,率先成為國內唯一具備薄膜光伏電池用TCO導電玻璃量產能力的企業。
目前,太陽能主要用于電力和熱水器等家電。因此,大部分的相關上市公司集中于太陽能設備制造環節。超日太陽、精功科技、拓日新能、中環股份等都以太陽能電池和光伏設備為主。隨著國家對新能源的大力推動,越來越多的項目開始上馬。比如精功科技,僅今年5月份,先后公告募資擴建太陽能光伏裝備制造和參股邦源光伏。
但在光伏設備快速擴張的同時,另一種發電設備太陽能熱動力裝置逐步崛起,并且這一技術比光伏的發電成本低2000美元/KW左右,并且無污染。但進軍這一領域的A股上市公司并不是很多,僅有湘電股份、三花股份、航空動力、天威保變和金晶科技等擁有相關業務,市場空間很大。
無論是上游、中游還是下游,分工越來越細,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因此除了完善產業鏈,創新成為其又一核心競爭力。
對于這些靠太陽生存的企業,一部分以配件為主營業務,而更多的是在不斷打通產業鏈。不僅生產發電設備,同時參與太陽能電站的建設和維修。超日太陽2011年6月25日公告,全資子公司超日洛陽700萬元投資建設的“上海超日(洛陽)自建側并網光伏電站項目(350KWp)”,而這樣的項目之前更多的是在海外。
節能減排已成為國家政策,使用新能源迫在眉睫,風能、核能和太陽能將逐步取代傳統能源。據記者了解,2030年新能源電力將從目前的5%提高到18%,到2050年,太陽能發電將占有20%—25%的供電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