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的煙囪、巨大的廠房、綿延不絕的“白煙”再加上密密麻麻的高壓線。這些畫面在一百多年來都是發電廠在大眾心目中的固化形象。
如果現在告訴你,你家里也可以搞一個“發電廠”,你一定會覺得AI腦子瓦特了,但事實就是這樣。
早在本世紀初,隨著光伏發電技術的逐漸成熟,西方國家開始探索從集中式發電單元向中小型分布式發電單元轉變的可能性。按照設想,無數的家庭、工廠、商業屋頂都鋪滿了光伏面板,這些發電單元組合起來能夠代替若干集中式發電廠。這些中小型的分布式發電單元,就成為了沒有傳統形象的“虛擬電廠”。
隨著虛擬電廠的概念被引入國內,我們發現電網企業更多地將儲能、分布式電源、電動汽車等單元結合起來建設示范工程。而發電企業在虛擬電廠的發展中缺失了。
在三公調度模式下,電網企業掌握絕對的運行和調度權力。虛擬電廠的運作,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靈活的機制與大電網系統進行協調。發電企業在這樣的體制下,自然無從發揮作用。
但是電力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給發電企業提供了絕佳的機遇。在全新的體制、機制、市場規則下,虛擬電廠不會只是電網“蠶食”發電企業的藍海,更是發電企業在用戶端與電網展開全面競爭的主陣地。
發電在虛擬電廠中也有優勢
在國內鋪天蓋地的有關虛擬電廠的文章中,似乎都在潛移默化的強調電網在其中發揮的巨大作用。
的確,要想把分散的分布式發電電源集合為一個整體,電網的調度功不可沒。更不要說虛擬電廠的成立還需要儲能設備、電動汽車充電的支撐,以及對負荷預測、管理有著很強大的理解。這些條件、資源在國內幾乎都掌握在電網的手中。
但是我們并不能因此忽視火電——尤其是氣電——在虛擬電廠中能夠發揮的作用。誠然電網可以使用儲能來進行調峰調頻,但是儲能系統能提供的輔助服務能力比不上微型燃機、生物質發電。
隨著電力體制改革的推進,電網在調度方面的權利逐漸收縮。分布式電源不需要依靠電網調度成為虛擬電廠。
在完全電力市場化交易、現貨模式下,發電集團可以通過數字化能力,將所有單元的風電、光伏等零或低邊際成本的發電資源參與電力市場交易。
現貨模式下,電力市場價格可能每15分鐘變動一次,每天波動96次。那么發電集團的虛擬電廠可以根據市場價格波動調節分布式電源出力,獲取最大利潤。
不僅如此,搭配了微型燃機和生物質發電單元的虛擬電廠,還可以憑借其啟動速度快、出力靈活的特點,參與電網的輔助服務,獲取利潤。
看,虛擬電廠在數字化智能化的時代,似乎應該是發電集團的殺手锏、大絕招。但在進入中國這些年,大家只看到了電網和虛擬電廠如何如何。當然,電網當然有權利去發展虛擬電廠。但從電力行業分工的角度來看,虛擬電廠應該是發電側在技術變革時代的趨勢,而不是電網的趨勢。電網不斷地發展虛擬電廠,是不是有“越俎代庖”的嫌疑呢?
找準定位,發電翻身的關鍵在用戶
被電網“奪走”虛擬電廠的概念,似乎只是發電側在最近幾年面臨諸多問題的一個方面。現在發電集團真正擔心的,是像電網一樣,被動“管道化”的問題。
有一點發電側已經逐漸發現了端倪:隨著改革的深入、電力交易的推進,電廠賣電的利潤只怕是很難有突破,甚至會有所下滑。電網如果無所作為,那就只能收取輸配電價,當電能量管道。電廠如果無所作為,那就只是一個發電實體,跟著市場價格波動賣電。
“這也是發電集團們最怕落入的困境。”
國網已經反應了過來,在新的市場體系中,只有更貼近用戶才能獲取新的利潤增長點。而電網本身的網資源和數據資源,則讓電網有基礎大踏步發展產業互聯網,瓜分互聯網2.0時代最初始的紅利。
虛擬電廠其實也是這一盤棋中的一步。大量的分布式發電單元,其實很多時候就在用戶側。發用一體,這個情況的出現模糊了原先電力系統的發—輸—配—用鏈條。
羊毛出在羊身上,電力系統賺錢最終還是要從用戶那里來。誰距離用戶最近,誰就能最先賺到錢,賺最多的錢。
電網掌握著配電網資源,通過一個個電表,深入到用戶用電的最前端。未來國家電網要在用戶每一個用電設備上都裝上傳感器,到那時候海量的數據+強大的數據分析能力,足以讓電網在消費端形成新的強勢。
發電公司就一點機會也沒有么?當然不是,電網找到了自己的優勢。發電集團就要找準自己能源供給的特性來發揮作用。
虛擬電廠,和它背后所代表的能源革命+數字革命會極大地影響電力生產和消費的組織方式、管理關系。把電力供應前移到客戶端,這才是發電集團的陣地,更是削弱電網優勢的好方法。
消費端的用能會逐漸聚焦多能聯供、綜合服務、智慧用能,發電集團可以借此機會培育新業態新模式,引領行業生態進化。這就需要營銷系統的服務和交易系統幫助客戶智慧用能甚至參與負荷側調峰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