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高工鋰電不完全統計,2021年第一季度,國內鋰電池產業鏈投擴產項目達67個,涉及44家企業,總投資超過3190億元。其中西南地區大規模擴產趨勢明顯:先前主要在江蘇、福建一帶布局的鋰電池產業鏈,開始逐漸向西南地區轉移,產業集群效應在四川較為突出。伊維經濟研究院研究部總經理吳輝認為,鋰電池產業鏈向西南轉移的主
據高工鋰電不完全統計,2021年第一季度,國內鋰電池產業鏈投擴產項目達67個,涉及44家企業,總投資超過3190億元。其中西南地區大規模擴產趨勢明顯:先前主要在江蘇、福建一帶布局的鋰電池產業鏈,開始逐漸向西南地區轉移,產業集群效應在四川較為突出。
伊維經濟研究院研究部總經理吳輝認為,鋰電池產業鏈向西南轉移的主因是為了降低生產成本。“四川的水電、天然氣資源豐富、成本較低,在電池生產方面比較有優勢。這也是集群效應在四川較為突出的原因之一。”
“企業在投資鋰電池產業鏈上的某個環節時,主要考慮的因素是鋰電池產業鏈上下游配套環境及其發展趨勢。由于產能過剩,前不久江蘇省政府呼吁新能源汽車降速發展,這實際上等于是給電池企業降速。而福建省在電池環節,已有寧德時代這個頭部企業,市場競爭激烈。因此,江蘇、福建今年不再是電池產業投資的熱土。”新能源汽車行業獨立研究者曹廣平表示。
另據了解,相關數據顯示,川渝兩地現有汽車整車企業45家,汽車零部件企業1600家,年產值超過6000億元,汽車年產量近300萬輛,全國占比近12%,是國內六大汽車產業基地之一。“因此,川渝地區更易形成整車廠與零部件車企的聯動,實現規模效應。”汽車行業資深分析師任萬付指出。
另外,有業內人士建議,面對國內鋰電池產業鏈向西南轉移的大趨勢,行業企業和政府主管部門應該及早提高鋰電池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防止低端產能過剩。
作者:姚美嬌 來源:中國能源報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