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過在千余畝超大實驗室里做實驗的經歷?你是否有過將千余畝大小實驗室盡收于股掌間的體驗?上海電力大學“綠色校園能量轉換、收集與EMS管理系統虛擬仿真實驗”足以令你眼前一亮。《中國科學報》近日了解到,該實驗室依托全國首批、上海首個在網運行的千畝校園超大實驗室“新能源微電網示范項目”為藍本,堅持“以虛仿實,以實為基”的原
你是否有過在千余畝超大實驗室里做實驗的經歷?你是否有過將千余畝大小實驗室盡收于股掌間的體驗?上海電力大學“綠色校園能量轉換、收集與EMS管理系統虛擬仿真實驗”足以令你眼前一亮。
《中國科學報》近日了解到,該實驗室依托全國首批、上海首個在網運行的千畝校園超大實驗室“新能源微電網示范項目”為藍本,堅持“以虛仿實,以實為基”的原則,采用“基礎—綜合—探究”層層遞進的內容設計方案,通過三維建模完整復現了整個校園能量系統。
最新數據顯示,該虛擬仿真實驗瀏覽量達到4.9萬+,網站使用量為1.4萬+。借助虛擬仿真實驗,學校還可開展教學和科研實驗。2020年,該虛擬仿真實驗就已獲批上海市虛擬仿真實驗類“一流課程”建設。
上海電力大學數理學院副院長孫玉芹對《中國科學報》介紹,虛擬仿真實驗有效打破了專業壁壘,能同時開展涉及物理、能源電力、信息化等交叉學科的綜合性、探究性實驗項目,提供真實場景中無法實現的極限類實驗。
此外,該虛擬仿真實驗還強化了數據互聯、全網感知的EMS系統的優化設計,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挑戰自我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融會貫通專業課程、應用相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生可在虛擬場景中開展風電、光電能量轉化基礎性實驗,開展空氣能收集和儲能的綜合性實驗,體驗EMS管理系統優化的探究性實驗全過程。”孫玉芹說,不僅如此,學生還能快速掌握智慧能源知識、校園能量系統的優化設計與運行調節,并能聆聽“中國光伏榮譽獎”獲得者的能源知識課堂、碳匯知識課堂等,還可參與手腦并用的沉浸式研究型學習。
結合電力行業特色及物理學科特點,虛擬仿真實驗還構建了“物理+能源”特色的創新教學體系,建立了現代物理技術與能源工程應用相結合的物理學實驗平臺,創新了實驗教學方法。在大學物理實驗教學、“雙碳”戰略科普教育過程中,主要采用“情景式”“探究式”和“案例式”等多種教學方法相融合的手段,大力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與個性化學習。
上海電力大學數理學院物理實驗中心主任陳東生進一步介紹說,在實際操作層面,該虛擬仿真實驗將重點面向實際工程問題,不斷開發虛擬仿真實驗項目。同時還將進一步聚焦國家能源戰略發展需求的前沿科技成果,拓展其廣度和深度,并與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緊密結合,實行多學科融合交叉,不斷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拓寬其科學視野和知識層面。
據悉,今后該虛擬仿真實驗還將進一步對標“雙碳”戰略,借助于虛擬仿真技術,打造基于“新能源發電—輸配電—用電—儲能”全產業鏈仿真實驗教學體系,實現產教融合,全面提升學生的新能源知識水平,不斷為能源電力行業輸送高水平復合型人才。
作者:李惠鈺 黃辛 來源: 中國科學報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