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冬中的中國光伏產業盼來了國務院層面的政策扶持。
昨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光伏產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會議稱,中國“光伏產業當前遇到的困難,既是產業發展面臨的嚴峻挑戰,也是促進產業調整升級的契機,特別是光伏發電成本大幅下降,為擴大國內市場提供了有利條件”。
會議羅列的光伏產業當前的主要問題包括:產能嚴重過剩,市場過度依賴外需,企業普遍經營困難。
就具體政策而言,此次會議提出,將根據資源條件制定光伏電站分區域上網標桿電價,對分布式光伏發電實行按照電量補貼的政策。同時,在中央財政資金支持方面,光伏電站項目執行與風電相同的增值稅優惠政策。
今年以來,中國已開始出臺諸多政策力挺光伏分布式發電項目,9月國家能源局下發通知要求地方申報分布式光伏發電規模化應用示范區;國家電網亦出臺扶持措施,對于滿足一定條件的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免收相關服務費用。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認為,這次國務院常務會議的意義在于:其上升到國務院層面的會議,是最高層次對于光伏產業的頂層設計,“最重要的意義是對行業的指導和給市場的信心。”
也有業界人士稱,現在的還只是綱領性的意見,需要各部委出臺具體的配套文件,這樣投資光伏電站才能放心。“其實銀行也是投資者,同樣需要衡量風險后,才做出決策。”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中心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可再生能源專委會秘書長李俊峰建議,出臺利好政策的同時,還得要把握好節奏,做到有序,“否則光伏產業又瘋了。”
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還提及,要“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善加利用市場‘倒逼機制’,鼓勵企業兼并重組,淘汰落后產能,提高技術和裝備水平。嚴格控制新上單純擴大產能的多晶硅、光伏電池及組件項目”。
不過,對于此前業界期待的分布式發電將由審批制改為備案制,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并未提及。李俊峰稱,“這會是趨勢。但是將來即使采用備案制也是有限額的備案,不會說全部敞開。”
區域標桿電價
光伏出臺區域標桿電價,相當于向風電看齊。
“太陽能資源分布不一樣,每個地區發電的成本也不一樣,但是現在我們的上網電價是一概而論的,這是不科學的,此前風電已經出臺了分類電價,太陽能一直沒有。”孟憲淦稱。
中國從2009年8月1日起,風電就按風資源豐度為依據執行四檔標桿上網電價,分別為:每千瓦時(度)0.51元、0.54元、0.58元和0.61元。風力資源越好的地區,其標桿電價水平越低。
目前,中國的光伏發電項目執行每度電1元的標桿上網電價。
區域標桿電價對于可再生能源到底有什么意義,有分析人士以風電為例稱,上述四類定價解決了之前上網電價相對無序的狀況,避免了發電收入價格不確定性所導致的投資推遲與延誤,去除了制約風電投資發展的主要因素。
就光伏標桿電價而言,有業界人士稱,德國對同一類型的光伏發電項目采用統一的標桿電價模式,并不適用于中國,“德國的國土面積相當于中國的一個省而已,中國的光伏標桿電價得考慮地區差別。”
另外,對于分布式光伏發電,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將按照電量進行補貼。電量補貼的好處在于,可避免之前類似金太陽項目的初裝補貼造成的騙補狀況。此前曾有曝光,有的企業低價采購低質組件,并虛報高價,賺國家的初裝補貼,而建成的光伏項目甚至一度電都發不出,無法起到節能減排的效果。采用電量補貼,則初裝費用不再是業主考慮的關鍵,如何選擇優質組件,以確保全生命周期發出更多的電,則是重要的考慮因素,這樣也可以對光伏產品起到優勝劣汰的指導作用。
至于分布式發電的電量補貼資金來源,有分析稱可能來自可再生能源電力附加基金。
此外,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還提及,“光伏電站項目執行與風電相同的增值稅優惠政策。”李俊峰分析稱,“這塊原來就應該有的,就是上網電價的增值稅部分即征即退,光伏應該與風電一樣享受這一政策,這相當于把遺留的問題解決了。”
對于“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減少政府干預,禁止地方保護”的提法,李俊峰解釋道,假設江蘇的光伏應用項目,規定只得使用江蘇廠商生產的光伏組件,不能用山東的,這將是不允許的。“類似的情況,曾經在風電領域發生過。”
轉向分布式發電
中國是全球光伏組件和電池最大的制造基地。占全球50%產能的中國光伏產業,去年以前90%產品外銷歐洲。在歐美對中國光伏產品筑起貿易壁壘后,中國國內光伏應用市場的開啟,被視為解救中國光伏企業的關鍵,分布式光伏安裝應用更是被寄予厚望。
中國此前以大規模光伏電站發展模式為主。分布式光伏發電是指在用戶所在地附近,不用大規模遠距離輸送電力的光伏項目。
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的政策措施中稱,將“積極開拓國內光伏應用市場”。具體提法是,“著力推進分布式光伏發電,鼓勵單位、社區和家庭安裝、使用光伏發電系統,有序推進光伏電站建設。加強國際合作,鞏固和拓展國際市場。”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光伏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秘書長吳達成曾表示,國家正在通過多個項目拉動光伏裝機,其中,僅分布式光伏發電到2015年就可能超過20GW(吉瓦)。
此次政策措施中的措辭,對于推進分布式光伏發電用的是“著力”,推進光伏電站建設則用的是“有序”,這是否意味著未來分布式發電將是中國光伏發展的主要方向?李俊峰稱,“倒也不是,還是會一塊做,哪里適合做什么項目,就做什么。比如西部會是地面電站,中東部會是分布式發電。至于‘有序’,是指不能亂來,不能敞開肚子大吃。”
由于現在光伏制造業環節幾乎是全產業鏈虧損,而隨著組件價格的持續下降,光伏電站從紙面上看能夠獲得不錯的利潤,于是目前的設備制造企業都在加大光伏電站的投資力度,有一窩蜂而上的趨勢。
不過由于配套政策并不到位,即使是龍源電力、中廣核太陽能開發有限公司這樣的央企目前也難以拿到補貼。一家在美國上市的光伏企業執行總裁稱,其公司2010年在青海的20MW(兆瓦)已建成光伏電站,到現在還沒有拿到補貼。
民生證券新能源行業首席分析師王海生稱,國家也開始關注補貼拖欠問題,目前可再生能源基金歸財政部管,之前300億元的缺口由財政部來補,近期業主將收到被拖欠的補貼。未來可再生能源基金不夠補貼,將全部由財政部來兜底,以后并網拿不到補貼的現象將大為減少。
對于分布式發電,王海生預計未來分布式在中國占比50%以上,在全球占比80%以上。東部分布式光伏有效降低了輸配電成本,目前的度電成本就低于離岸風電;未來隨著技術進步,光伏度電成本的降低,在東部的光伏相對于其他可再生能源形式的成本優勢將更加明顯。
不過王海生認為,分布式能源示范區未來要走商業模式創新:主要目前不適合業主自建,規模小,單位成本高。若第三方投資,風險類似并高于金太陽。只有通過政府主導商務模式創新,才可能有合理風險/收益組合,政府要對規則進行調整。
有待各部委配套政策
對于上述政策,有光伏業界人士仍持謹慎態度。
一家在國內外均有電站業務的光伏開發企業稱,“現在的還只是綱領性的意見,需要各部委出臺具體的配套文件,這樣投資光伏電站才能放心。我們知道現在相關的部委也正在落實政策,制定細則。我們也在等。”
孟憲淦認為,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給光伏企業指出了方向和信心,“但并不意味一蹴而就,這需要一個消化過程。各部委肯定會出詳細的配套政策,因為今天(19日)的會只出了一個‘綱領’,具體落實還是要靠各部委的具體政策。”
此前,政府層面進行的與光伏相關的調研,可謂緊鑼密鼓。1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兼國務院秘書長馬凱考察了徐州的保利協鑫、常州的天合光能、無錫的尚德電力。
12月7日上午,馬凱在無錫湖濱飯店召開光伏產業發展座談會,隨同的國家發改委、工信部、財政部、商務部、國家電網、銀監會等有關部委和央企的負責人,江蘇省常務副省長李云峰,尚德、協鑫、天合光能、賽維、阿特斯、英利等光伏企業的負責人參加了會議。
值得注意的是,銀行不再對光伏企業進行貸款的問題,正讓以民企為主的光伏產業痛苦不已。
據一位電站開發者稱,目前僅國開行,貸給整個光伏上下游企業的資金便高達2450億元。如果沒有后續貸款,要收回上述資金則很難。如果要通過拉動國內光伏應用市場救企業,那么按照接下來三年每年電站開發10GW的量計算,一年大致需要1000億元的貸款。
對于“放開銀行貸款”這一期望,李俊峰認為要按市場規律辦事,企業盈利有問題,還不了錢,銀行沒理由繼續給貸款。“讓銀行去賠錢嗎?銀行貸款不能用放開這個詞,對銀行的貸款一直是沒有管制的。一切都應該是市場行為,如果企業貸款有盈利,風險小,自然會有貸款。”
李俊峰認為,應該適度推動政策,拉動市場,發揮市場的力量,優勝劣汰,而不是政府干預,直接決定哪些企業活下來,哪些企業活不下來。
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及的“善加利用市場‘倒逼機制’,鼓勵企業兼并重組,淘汰落后產能”,是否意味著要求政府減少對市場的干預,不要硬撐企業?李俊峰回答,“有這個想法,也有這個意思。”
不過,有為光伏提供輔料的外國供貨商稱,據其觀察,光伏企業最寒冷的季節已經過去,“從我們的客戶情況來看,最近訂單情況有了轉機,拿到了很多明年的單子,有效產能的利用率明顯回升。中國的光伏產業已經在‘隧道’中看到了光亮。我們預計明年三四季度將是重要的拐點。”
“小企業可能會倒閉,但政府不會對大企業坐視不管。”上述外企高管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