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之際,今年第二批“金太陽”示范工程項目終于出爐,給寒冷的光伏行業帶來了些許暖意。
此次金太陽示范項目總裝機量達2.83吉瓦,遠超此前業內的普遍預期,加上今年5月的1.71吉瓦的第一批“金太陽”示范工程,2012全年“金太陽”示范項目規模合計達到4.54吉瓦。這也是國內“金太陽”工程實施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
眾多企業認為,在目前遭遇歐美雙反、企業庫存嚴重之時,中央政府大張旗鼓地推出“金太陽”工程,意在鼓勵和扶植光伏產業,給予光伏企業信心。
‘拉網式’排查搶食金太陽
數據顯示,2009年實際的安裝量為300兆瓦,2010年為200兆瓦,2011年則為700兆瓦,到了今年這一數字突飛猛進到了4.54吉瓦,比去年同期增長了近6倍之多。
據記者了解,本次金太陽示范工程招標涉及32個省、市、自治區,共計214項。其中,江蘇省、浙江省和河南省為申報總量最大的3個省份,這3個省份也是我國光伏生產企業集中的省份,而這些項目背后的組件訂單也引發了光伏企業之間激烈的爭奪。
自從2009年7月,財政部、科技部、國家能源局聯合推出金太陽工程以來,英利綠色能源集團一直是該工程最大的組件供應商,在今年的第二批項目中,英利就獨攬了288兆瓦組件供應,占總量的10%。
對此,英利公關部總監梁田曾表示,早在2009年的首批金太陽工程中,英利就承擔了227兆瓦的組件供應量,而當時國家補貼甚少,遠低于成本,英利為此損失超過9000萬美元,不過這也為英利布局國內市場打下了基礎。他表示,今年為了金太陽工程,英利對各省適合光伏發電的屋頂進行了‘拉網式’排查,其中,河北申報的30兆瓦、遼寧申報的40兆瓦、以及海南的40.5兆瓦等項目采用的組件都將全部來自英利。
無錫尚德一位人士說,與之前相比,金太陽工程今年安裝量雖然大增,但競爭則更為激烈,“一是因為,目前大家的庫存嚴重,都想快點把貨賣出去,二則是因為按照財政部給出的5.5元/瓦的補貼價格,一般投資該工程的企業能在五年內回收成本,前景良好。基于此眾多光伏企業要么自己在建設屋頂發電系統,要么積極鼓吹投資者進入然后成為供貨商,一時間大家都在扎堆進入金太陽工程。”
上述人士表示,這兩年金太陽工程的安裝量正在急劇增長,已經遠超了當初的計劃。數據顯示,2009年實際的安裝量為300兆瓦,2010年為200兆瓦,2011年則為700兆瓦,到了今年這一數字突飛猛進到了4.54吉瓦,比去年同期增長了近6倍之多。“2011年,全球最大的市場德國的光伏安裝量只有7.5吉瓦,而金太陽工程今年的計劃安裝量已經超過了德國市場的一半,這能緩解一部分國內企業產能過剩的狀況。”
江蘇一家光伏企業高管向記者表示,今年下半年以來,國家陸續出臺了包括分布式發電等很多政策來支持光伏產業,而針對歐美雙反也連出重拳反抗,這些都迎合了很多光伏企業的需求。
據記者了解,目前進入金太陽工程的主要有幾類投資主體,一是對光伏發電看好的投資機構和個人投資者,二是擁有大片廠房的制造型公司和擁有大片廠區的園區管委會,三則是生產電池、組件的光伏企業。而前兩者僧多粥少,一般的光伏企業要經過激烈的殺價和競爭才能成為供貨商,后者雖然不需要競爭,但需要企業自己投資建電站,在這個行業谷底,一個20兆瓦的電站至少需要上億元的投資,對一般的企業而言,無疑也是沉重的負擔。
但在行業不景氣的情況下,部分光伏企業仍希望通過建設下游電站項目來進行自救,因此在競爭供應商失敗之后,很多企業紛紛自己投資金太陽工程電站項目。來自國信證券的數據顯示,在此次中標企業里,主業是光伏組件、逆變器或者上游材料的“光伏生產企業”約占“項目業主方”的35%。
補貼陷爭議
金太陽工程主要采取“事前補貼”方式,也因此企業做假標騙補貼,使用劣質產品以次充好的事件不斷。
根據金太陽的補貼政策,對并網的光伏發電項目工程將給予50%的財政補貼,而對于偏遠地區的獨立光伏發電系統按總投資的70%給予補助,不過這一補貼方式正因弊端顯現而陷于爭議之中。
目前,金太陽工程主要采取“事前補貼”方式,意即項目投資方在項目開建之前拿到補貼,也因此企業做假標騙補貼,使用劣質產品以次充好的事件不斷。
一位江蘇的光伏電站安裝商告訴記者,早在第一批金太陽工程時就有一部分企業為了得到更多的財政補貼,低價購買產品但高價申報,提高系統造價來騙取補貼,還有用不合格的劣質產品和國外退貨的次品來安裝金太陽工程。“在當時,這主要是因為金太陽的投資方為了獲取利潤拼命壓價,而生產商為了訂單報出了遠低于成本的價格,生產商為了盈利,只能將大量次品賣給了投資商,這造成當年的金太陽工程質量參差不齊。”
“還有一些中小光伏企業也中標了一些屋頂電站項目,其實他們根本沒有資金去建設,有的就在屋頂上搭了很多彩色的紙板來冒充電池板,以此來騙取補貼,這種情況在第一批招標時特別嚴重,首批金太陽工程很多都有質量問題。”上述安裝商表示。
不過,一位能源局人士向記者表示,在首批工程爆發質量問題之后,各個部委已對屋頂的電站項目加大了檢查力度,“所有的金太陽工程的光伏電站都要進行嚴格的工程驗收和發電效率核查等多方面的驗收,有弄虛作假的一律嚴懲。”
上述人士透露,此前政府部門還曾討論過由現行的“事前裝機補貼”改為“事后度電補貼”,就是按照實際的發電量給予補貼,而且歐洲也普遍采用此補貼方式,“這樣就能避免投資方的騙補貼、電站質量差壽命短、監管漏洞等問題。”
“不過這個政策雖然能加強監管,解決后顧之憂,但實際執行起來要經過發改委價格司、電網公司、財政部、能源局等多部門,難度太大,而且目前還遭到了大部分企業的反對,短時間內還難以推出。”該人士表示。
江西賽維銷售部一位人士則向記者表示,即便是目前所謂的事前裝機補貼,很多補貼也沒有及時下發到投資方手里,若是改成事后度電補貼的話,拖欠補貼的現象則會更嚴重。“現在的情況是,光伏企業自己投資電站,補貼被拖欠嚴重,難以及時領到資金;但是給投資方供貨,也會被投資方給拖欠,因為很多投資商資金匱乏,多數都以供應商的貨物墊資來開工建設,這導致很多光伏企業資金鏈斷裂,所以即便現在產品不好賣,我們也很少去金太陽工程里找機會。”
“目前政府需要做的是,首先應該審核那些投資電站的企業資質,讓有實力的投資者進入,淘汰一些沒有資金企圖空手套白狼的,這樣就會減少騙補貼的行為發生,其次則是需要加快補貼的發放速度,否則很多光伏企業都會被拖死。”上述人士說。
一位無錫尚德人士則認為,以金太陽工程一己之力難以拯救目前陷入困境中的國內光伏產業,畢竟它只有區區4.54吉瓦,而我國光伏產業的產能已超過40吉瓦,“只有把金太陽工程、分布式發電、西部光伏電站等各種類型和模式結合起來發展,政府的補貼承諾兌現,相關政策也能落地,這樣才能使產業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