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大力發展新能源已成為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共識,新能源產業的戰略特征越來越明顯。美國正在大力推動新能源戰略,提出到2030年清潔能源達到30%的目標;歐盟宣布在2013年之前投資1050億歐元支持“綠色經濟”,提出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比例達到20%;我國將新能源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提出到2015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費比重中達到11.4%的比例。可見發展新能源產業已成為各國擺脫傳統能源掣肘、占領未來經濟新增長點的重要舉措。因此,我國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對于改善我國能源結構、搶抓世界新一輪能源革命先機、培育新的優勢產業等具有戰略性意義。
一、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現狀
目前,我國新能源增量在多個領域位居世界前列,部分新能源關鍵技術獲得突破,產業政策不斷深化,但新能源發電并網瓶頸問題仍需解決,政策手段與市場機制仍需協調發展。各重點產業發展現狀是:
風電產業平穩增長。2010年我國風能產業領跑世界,新增裝機居世界第一位,累計裝機居世界第二位,風電產業正步入平穩增長時期。目前我國風電產業鏈已逐步形成,并呈現出向產業鏈上游延伸、向垂直一體化發展的趨勢。風電零部件制造業逐步成熟,已經有一套比較健全的風機制造供應鏈,市場整機設備的國產化率已經達到70-80%的水平。
光伏產業成熟度高,但產能過剩態勢明顯。我國光伏產業目前已形成包括太陽能電池制造、光伏組件封裝等在內的完備的產業鏈體系,光伏制造業規模較大,具有一定的技術和成本優勢,國內光伏市場逐步啟動,國外市場占有率穩居世界前列。但因我國光伏產業規模增長過快,國內市場培育不足,產品主要外銷,致使出口受限的壓力加大,產能出現了過剩的態勢。
生物質能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目前我國生物質能產業已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生產體系,生物質能設備制造和配件專業化產業鏈逐步形成。但我國生物質能產業化和商業化程度低,部分關鍵技術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存在差距,相關研發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地熱產業特色開發利用格局初步形成。在我國的地熱資源開發中,經過多年的技術積累,地熱發電效益顯著提升。除地熱發電外,直接利用地熱水進行建筑供暖、發展溫室農業和溫泉旅游等利用途徑也得到較快發展。全國已基本形成以西藏羊八井為代表的地熱發電、以天津和西安為代表的地熱供暖、以東南沿海為代表的療養與旅游和以華北平原為代表的種植和養殖的開發利用格局。
二、我國新能源產業安全形勢
我國新能源產業國際競爭力。我國風能與光伏產業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而生物質能產業與地熱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有待提升。風電產業競爭力增強,2010年,國內公司在國內新增裝機容量中所占比例進一步提高,在全球裝機容量中位居世界前列且排名提升;光伏產業在電池和組件制造等環節有技術和成本優勢,其產能和產量位居世界第一;生物質能發電技術還不夠成熟,缺乏核心技術和設備,開發成本和效率都還難以滿足大規模電網的需要;地熱能的開發利用與國際相比還有一定差距。
我國新能源產業依存度。我國新能源產業總體而言對外依存度較高,風能產業、光伏產業、生物質能產業與地熱產業的關鍵設備及核心技術尚需從歐美輸入。風能國產品牌在國內所占比例進一步加大,但整機控制系統等關鍵產品仍依賴進口;光伏產業對外依存度過高,90%的光伏產品出口到國外,出現了典型的產業與市場倒掛現象;生物質能產業對外依存度較高,用于生物質焚燒發電的鍋爐等關鍵技術和設備都產自國外。
我國新能源產業控制力。目前我國風能和生物質能的產業控制力較強,而光伏和地熱的產業控制力較弱。風能產業控制力較強,國產品牌的國內市場份額從2004年的25%上升到了2010年的86%,供應能力增強;光伏產業控制力較低,國內光伏產業競爭日益加劇,市場集中度低的現象日趨明顯;生物質發電產業控制力較強,國電系五大發電集團、非國電系國有發電集團等國內企業占據主導地位,外資企業控制力較小;地熱產業的開發,國家重視不夠,地熱項目盲目上馬現象突出,技術風險較大。
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力。我國的新能源產業發展基本實現了量的增長,但沒有質的飛躍,且產業盈利能力有待提升。2010年我國風電裝機容量增速放緩,風電產業步入平穩增長期,但產業運營的短期利潤空間有限;2010年我國太陽能電池的產量已連續五年居世界第一,市場增長速率較高,但由于歐盟與美國的“雙反”,我國的光伏企業正處于價格暴跌、庫存激增、債務高企的困難期;2006年以來,生物質發電投資增加,但發電增長速度下滑,產業盈利能力不足;在地熱利用規模上,我國近些年來一直位居世界首位,并以每年近10%的速度增長,但地熱開發能力仍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