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地球或許會作為一個重要的、顛覆性的力量,對科技領域產生意義深遠且廣泛的影響--去年末的颶風"桑迪",給美國東北部人口稠密地區帶來了沉重打擊,讓全世界都看到了一個集中化的電力網絡系統有多么脆弱。有人因此預言,由"桑迪"帶來的紐約大范圍持續供電短缺,將開始刺激新能源和能源存儲領域的科技創新,而技術突變,有可能就在今年。
事實上,去年全球各國對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存儲方式均做了大量研究,實現了一些新突破。
在印度南部州喀拉拉邦,研究人員設計出了世界上第一塊太陽能存儲屋瓦,能在晴天收集和存儲電力,可以給筆記本電腦、手機充電,也可以在夜晚為房間提供照明。研究人員說,該產品重量為200克,在兩年內可以市場化,屆時不僅可以降低家庭電費賬單,還能為減少碳排放做貢獻。
美國一家風能發電廠則研發出一種可以壓縮風能的巨型"風口袋",通過"先使用風輪機壓縮水下空氣,再利用壓縮空氣發電"的辦法,實現風力強的時候用"風口袋"儲存風能、風力弱的時候用"風口袋"釋放能量發電。目前這一技術正在美國的"衣阿華壓縮風能"項目中進行實驗,該項目將地下的砂巖含水層變為一塊能儲存風能的巨大"電池"。夜間,風輪機產生的富余電能將空氣壓縮后注入到含水層,產生一個巨大的高壓氣泡,等白天用電需求量增加時,壓縮空氣被導入渦輪發電機轉化為電能。如果項目實驗成功,這個風力發電廠將可以滿足75000個家庭的需求。
而在2012年的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上,由一家深圳企業自主研發的"微網分布式新能源儲能系統",則填補了國內新能源儲能系統領域的技術空白。微網新能源儲能系統能將收集來的太陽能和風能等新能源存儲在系統中,再通過儲能系統平滑電能質量,將電能穩定的供應給需要電能的設備。這個儲能系統猶如一塊可以儲存電量的蓄電池,具有安全性能高、穩定性能強、使用壽命長、放電功率大、可循環利用、綠色節能無污染、可靈活分布等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