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能源產業發展的道路上,2012年和2013年注定是階段性的重要年份。
半個月前,隨著電煤并軌靴子的落地,能源產業一系列新政在歲末鐘聲即將敲響的時候,劃上了階段性的句號。
2012年是一個政策頻出的年份,各項能源政策前腳趕后腳地密集出臺,一部分即時性的政策指向陷入內憂外患中的新能源產業,一些長效的政策則奠定了未來幾年內能源產業的發展方向,比如一系列能源產業“十二五”規劃的相繼發布。
從2012年2月,國家能源局發布《能源科技“十二五”規劃》拉開了能源產業“十二五”規劃的序幕,隨后,《頁巖氣發展規劃》、《煤炭工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和水電、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四個專題規劃以及《天然氣發展“十二五”規劃》、《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和《核電安全規劃》等重要規劃紛至沓來,鋪就了中國“十二五”期間中國能源產業的轉型之路,核心內容是——改變固有的能源生產和消費方式,更加清潔和高效地生產和使用能源。
黨的十八大報告在十七屆五中全會和“十二五”規劃綱要“推動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變革”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吳吟2012年12月19日在一個論壇上表示:中國的能源發展方式要從“變革”轉向“革命”,體現了中央對能源發展規律的新認識和國家能源戰略思維的新變化。
中國能源戰略思維的轉變醞釀已久,與中國經濟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密不可分。
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經濟長期處于粗放式發展的狀態中,高耗能產業主導了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能源利用效率不高,單位GDP增長的能耗遠高于世界其他國家。
2012年,中國經濟增速逐漸放緩,中國政府明確提出有質量的增長,中國的能源產業應通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發展更清潔的能源,來踩準中國經濟發展的節拍。
從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傳統能源行業到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再到嚴格控制單位GDP能耗,中國的政府主管部門近期出臺的各項政策表明,中國的能源產業在經歷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粗放式發展后,即將轉身走上精細化發展的道路。
歷史經驗表明,轉型之路并不輕松,需要跨過一道又一道的門檻,一旦急于求成將事倍功半。
2012年,在每個政策出臺的第一時間里,《中國經濟時報•能源版》調查采訪相關的企業、協會和專家,推出了48組專題報道和系列報道。在政策出臺之初,業內普遍擔心實施效力;在政策出臺一段時間后,對相關人員的回訪結果依然不樂觀,比如光伏產業的補貼政策長期落實不到位。
如果沒有完善的監管體系,再好的政策在執行過程中都有可能走樣,政府主管部門應當切實履行職責。具體到各個已經出臺的“十二五”規劃,相關政府部門要盡快制定可執行的實施細則,特別是在一些需要多個部門形成合力的政策上,要提高政策出臺的效率,形成組合拳,否則各項規劃設定的發展目標將很難如期實現。
如果說2012年確定了未來幾年內中國能源產業發展的方向,那么2013年就是鞏固發展趨勢,推動能源產業邁向實質性轉型期的關鍵一年。
能源產業的改革已經迫在眉睫,成品油、天然氣、煤炭的價格改革引而待發,電力體制改革等停滯不前的改革亟待重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馮飛說,在國內外能源需求放緩的前提下,能源價格改革的窗口期已經打開,機會稍縱即逝。
抓住時機,重啟改革,中國能源產業已邁上轉型之路。非公“新三十六”條打開了民營經濟將深入參與傳統能源領域的大門,更公平、更開放的產業競爭環境已經在形成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