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恩孚商務咨詢公司日前發布了其對2012年中國光伏市場的跟蹤數據。由于2012年光伏行業產能過剩,售價下滑,中國從設備制造、硅料生產到電池組件加工的全光伏產業鏈上,破產和停產的企業超過350家。
易恩孚稱中國光伏市場在2011年涌入過多新興生產商,僅光伏行業生產鏈的重要環節(硅棒、硅片、電池片和組件),其擁有生產商數即由807家激增至901家。
各工廠為實現盈利、維持生產,不得不打起嚴酷的價格戰。2011年12月國內生產商售出晶硅組件的均價為 0.68歐元/瓦 (¥5.84),至2012年同期,該價格已跌至 0.46歐元/瓦 (¥3.72)。
薄膜組件面臨的危機可能更甚。2011年12月中國薄膜組件平均售價為0.63歐元/瓦 (¥5.41) ,至2012年同期,該價格跌至0.57歐元/瓦 (¥4.61)。多數大客戶購買薄膜組件即是因為它之前相對晶硅組件所具有的價格優勢。然而現在的薄膜組件由于不能及時降低成本消耗,其平均售價已遠高于晶硅組件。薄膜市場正面臨著停滯不前的困窘。
大量生產商正隨著利潤的消失而走向破產。2012年間,光伏行業生產鏈的重要環節擁有生產商數從901家銳減至704家,其中組件生產商從原有的624家銳減至454家。此外,還有180家鏈內生產商進入臨時停產狀態。
易恩孚還指出中國光伏業內的小型生產商,其運作規律一般為,訂單有利可圖時接單生產,無訂單期間不進行生產活動。面對泡沫縱生、訂單稀疏的市場,小型生產商通常只有選擇停止廠房生產、遣散工廠員工以減少成本消耗。盡管這種快進快出的業務模式助長了市場泡沫的形成,但其之后對無盈利市場的退出反應也有助市場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