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榮始終沒有出現。這讓許多沖著他來的記者大失所望。
按照事先的安排,尚德創始人施正榮本應出現在11月1日的第四屆中國(無錫)國際新能源大會上,并有一個小時的演講時間。但施正榮取消了這一安排,不僅如此,本將參與論壇討論的兩位尚德副總裁劉志波和朱景兵也集體缺了席。
似乎一夜之間,施正榮在媒體眼前消失得無影無蹤。這種狀態已經持續了幾個月。在今年8月集中曝出大量的負面新聞之后,施正榮就仿佛一只驚弓之鳥,既不敢明令尚德所有高管將媒體統統拒之門外,又擔心手下言多必失,再次引發輿論失控。
尚德副總裁龔學進感嘆說,“施博士一夜之間白了頭”。這是施正榮創業12年以來最難熬的一年。
糟糕,更糟糕
盡管尚德的日子在去年秋天就開始變得難過,有關公司破產的傳言此起彼伏,但是直到今年3月施正榮還堅信,即使有一批光伏企業因為行業的蕭條而倒下,但至少尚德會成為幸存者。但他沒想到,情況會變得如此糟糕。
今年8月,投資者發現,如果不能出售子公司股份或繼續舉債以換取周轉資金,尚德將最遲于明年一季度末15.74億美元的短期債務到期時陷入無力償債的危局。按當時的財報,尚德只擁有4.74億美元現金及現金等價物,負債率卻高達81.8%。
雪上加霜的是,尚德還收到了來自紐交所的警告,稱其近期股價未達到證交所的繼續上市標準,如果在接下去6個月時間里不能努力使其股價保持在1美元以上,尚德電力將被退市。
尚德很快暫停了三分之一的產能,但這仍然不能挽救一直緊張的資金鏈。在最需要信用和資金的關頭,曾給施正榮帶來無數贊譽的一項海外投資的反擔保又在7月31日被曝出是一場騙局。
按照尚德公告,其外聘的顧問在對其持股80%的“環球太陽能基金”(簡稱“GSF”)進行盡職調查時發現,GSF為尚德提供的約5.6億歐元的“反擔保”,可能并不存在。
2010年5月,GSF從中國國家開發銀行獲得5.542億歐元的貸款,用于投資歐洲光伏電站,尚德為此提供了擔保;與此同時,GSF也以其“擁有”的5.6億歐元的德國政府債券,為尚德提供了反擔保。倘若GSF用于反擔保的債券并不存在,而它未來又不能如期償還國開行貸款,那么尚德必須代其承擔償債義務。
此前,GSF一直是施正榮的得意之作。2009至2011年,尚德通過向GSF出售電池組件,分別獲得1.158億美元、1.974億美元和3360萬美元的營收,而其所持GSF股權的增值,也為其財報加分不少。比如2010年尚德的2.62億美元凈利中,GSF股權“公允價值變動”帶來的“非現金收益”就高達2.5億美元。
GSF事件曝光半個月后,施正榮辭去了CEO一職,CFO金緯成為新一任的CEO。施正榮難辭其咎——他不僅是GSF管理委員會成員,而且個人還持有其10%的股權。
與科學家施正榮相比,56歲的金緯做了30多年的財務管理工作,在2011年5月加盟尚德之前,他曾經歷過兩次大危機——1999年他在一家工程公司擔任CFO時遇到了東南亞金融危機,2001年在美國迪士尼下屬一家公司做CFO時娛樂業又遭受了9·11事件重創。
“應該說我是懂得怎樣去做危機處理,怎樣去調適一家公司的。但現在恐怕是我這輩子經歷的最大的挑戰。”金緯說。尚德的股價從他加入時的8美元掉到了最低時的不到1美元,市值也從上市之初的 49.22億美元跌到最低時的不足1.5億美元;華爾街投資機構Maxim Group對它的目標價評為0美元—— “尚德的股票一文不值,它唯一的出路就是破產重組。”
金緯不得不進行一場激進式的改革。他關閉了效益不佳的P2工廠,裁員1500人,有7位全球副總裁級別的高管在這次調整中被迫離職;出貨目標也被修正,一直有老大情結的尚德,主動退下全球老大的位置。
水與船
9月27日下午,無錫市長朱克江突然造訪尚德P4工廠。除了帶領一批官員現場辦公之外,他還帶去了中行給予尚德的2億元新增貸款。接下來,包括中行、工行、農行、建行、國開行在內的幾家銀行將組成一個銀團,有可能對尚德年底之前需要償還的10多億貸款提供幫助。
政府不能不管。在無錫“東方硅谷”的構想中,新能源被視為核心產業,光伏產業鏈也已經形成,尚德是產業鏈的最后一環,當地僅為尚德配套的企業就有上百家。
一切似乎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不過,幾天之后,情況又開始變得復雜。對政府施予的援手,外界不但沒有尚德預期那樣出現鼓舞士氣、提振信心的局面,反而質疑聲四起。一些人甚至感到憤怒,覺得尚德就像一條已經破了的船,政府再多的錢往里投,也不過是只冒個水泡。
大多數人堅信,這仍然是一家施正榮說了算的公司——盡管他辭去了CEO一職,卻仍然擔任執行董事長,金緯所做的改革很可能只是權宜之策,當尚德渡過生死之關之后,公司將一切如舊。在過去的11年里,尚德已經被證明是一個“敗家子”——完全沒有成本意識、一系列無節制的混亂投資、企業文化搖擺不定、生產流程隨意混亂、高管流動過于頻繁。
外界的評價,也讓無錫市政府對援手帶來的后遺問題相當“惱火”。
此前一年,江蘇省政府和無錫市政府已多次派人到尚德調研,但對于是否援手一直模棱兩可。原因就在于,許多參與調研人士都認為,尚德此前能夠成功,除了擁有新技術外,也充分利用了中國的低成本優勢以及政府背景,尤其是后者——尚德此前經歷過兩次生存危機,都是靠無錫市政府擔保、銀行貸款渡過的。這讓人不禁猜測,尚德無論遭遇多大的危機都能因為政府的援助而得以幸免。
這在中國的光伏行業是一個普遍的現象。
一家光伏企業的財務總監稱,不僅尚德,大多數的光伏企業都與當地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后者催生了前者,甚至促成了前者超乎尋常的發展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