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政府一系列拯救行動的促進下,困境中的中國光伏產業也許將于今年下半年迎來“春天”。
2012年12月19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確定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五項政策措施,更為中國光伏產業打了一針“強心劑”。
按照規劃,中國將加快光伏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規范產業發展秩序;積極開拓國內光伏應用市場;完善支持政策;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減少政府干預,禁止地方保護。
“我們認為這反應了政府救市的強烈信號,光伏產業有望在政策扶持、技術進步與市場機制的引導下走向健康發展。”申銀萬國分析師周旭輝對《新產業》說。
民生證券分析師王海生則認為,五項政策中,第四條最為重要:“這是第一次提出光伏電站補貼年限,不論20年還是25年,都將正式確立電站補貼機制,極大地保障光伏電站轉讓收益,同時中央財政兜底補貼拖欠,將大幅提高業主積極性,光伏電站增值稅由17%降到8.5%,將進一步提高電站收益率,對電站開發商十分有利。”多位分析人士認為,隨著支持政策的落實,光伏產業形勢會在今年開始好轉。其中,逆變器、分布式發電相關組件、與光伏相關的智能電網設備等行業,將會好于產業整體形勢,而光伏電池組件也將在下半年出現好轉。
不過,整體復蘇的時間點是今年上半年還是下半年,仍存在較大爭議,決定因素主要集中在歐盟對中國光伏產業“雙反”的結果上。
裝機量調至35GW
2012年12月11日下午,國家科技部公布了2012年金太陽示范工程項目目錄(第二批),批準了2.83GW光伏項目,遠大于第一批規模,超出了外界的預期。
此前,財政部公布了2012年金太陽第一批示范工程安裝量項目總名單,規模為1.709GW,為2011年的批準安裝量的近三倍。
但是,2.83GW仍釋放不了國內過剩的產能。
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年底,全國光伏發電總裝機僅為3.6GW,其中,2011年全國光伏發電新增裝機容量為2.7G W。而2011年全年,國內太陽能電池組件產量約21GW,占全球總產量的60%,連續5年位居全球首位。
國家能源局一位官員告訴《新產業》,為了擴大國內市場,“十二五”期間,中國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將調整至35G W,遠高于今年7月國家能源局在《太陽能發電發展“十二五”規劃》中提出的21GW。
對此,中國光伏產業聯盟一位研究員認為,今后3年,每年光伏新增裝機將在10GW左右。
“為了支持光伏產業發展,國家發改委價格司正在制定光伏電站分區域上網標桿電價政策。”上述能源局官員稱,小型光伏系統備案制度也正在研究制定中,以后社區、家庭安裝小型光伏發電系統可能不需要經過發改委核準,將采取備案制。
產業倒逼機制
中國光伏產業迅速崛起的同時,造成了驚人的產能過剩,特別是在外部環境急劇變化的情況下,使中央政府不得不考慮加緊擴大內需市場。
中國銀行研究數據表明,截至2011年,中國光伏產值約2000億元,直接從業人員4萬人,間接從業人員已超過百萬。
2007年至2012年,中國光伏行業連續5年年增長率超過100%,產能過剩情況于2009年初顯,兩年后全面爆發,至2011年第四季度,國內光伏企業均開始出現不同程度的虧損。
中小企業率先受到沖擊。賽迪智庫光伏產業研究所調查顯示,目前中國50%以上的中小電池組件企業已經停產,30%大幅減產,10%-20%小幅減產或努力維持,并已開始不同程度的裁員,多家多晶硅企業減產、停產或破產,大量工人下崗。
美國上市的中國光伏巨擘也未能幸免。2012年第三季度,賽維L D K(NY S E:L DK)凈虧損1.369億美元,這已是公司連續第六個季度出現虧損;大全新能源(N Y S E:D Q)營收同比下降6 5 . 5%,凈虧1 5 50萬美元;英利綠色能源(NY S E:Y G E)凈虧損1.5億美元,營收3.559億美元,同比下降47%。
中國銀行分析認為,光伏產業近幾年出現的盲目擴張和產能過剩,主要是因為其“兩頭在外”的行業特性:核心部件及市場都在國外,只有原料生產、組裝加工在國內。簡單的加工模式和市場渠道,使得光伏產業下游緊密依附于國外市場,國內市場的占比非常小。
在這種情況下,一旦國外市場出現變化,最先受到沖擊的肯定是中國制造企業,加之中國的市場規模不足以釋放現有產能,企業倒閉也就在所難免。
盡管國家此前已經為企業提供了一些補貼,產品成本也在大幅下降,但與常規能源發電相比,光伏發電的成本仍是常規能源發電成本的3倍左右。
這就意味著,如果開啟中國的內需市場,中央政府仍需繼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光伏產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光伏產業對調整能源結構、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方式變革、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光伏產業當前遇到的困難,既是產業發展面臨的嚴峻挑戰,也是促進產業調整升級的契機,特別是光伏發電成本大幅下降,為擴大國內市場提供了有利條件。
分布式發電受益
中國內需市場的開啟,將是光伏產業的轉機?一位券商分析師認為,隨著光伏支持政策的落實,光伏企業業績將在今年上半年出現好轉,業績提高幅度關鍵看電價補貼額度和今年國內市場安裝量。其中,逆變器、分布式光伏系統所需組件、屋頂光伏投資運營等企業業績增長會好于行業整體水平。分布式光伏系統相關的單晶硅、雙玻組件、儲能設備業績可能出現明顯增長。
Solarbuzz高級分析師廉銳則認為,光伏電站市場的打開將通過產業鏈的傳導作用最先傳遞到光伏組件制造商,從整個光伏市場供求關系的角度來看,預計要到今年下半年,光伏組件制造業的情況才會出現好轉,“雖然光伏行業的情況肯定會出現好轉,但是預計需求增幅不會超過10%。”雖然在時間點方面有一些分歧,但分析師與業內人士一致認為,此次政策拉動受益最大的可能是分布式光伏發電。
民生證券分析師王海生認為,目前分布式僅在工業園區安裝比較有經濟意義,若社區、家庭也開始安裝分布式發電,將開啟巨大的市場空間,分布式發電前景更加廣闊。
阿特斯總裁瞿曉驊告訴《新產業》,相關部門正在制定的小型光伏系統,將采取備案制度,有利于擴展國內自發自用市場。
英利集團相關人士也表示,英利集團看好未來國內分布式光伏的發展。
國網能源研究院新能源研究所所長李慧瓊認為,利好政策的出臺將推動國內光伏市場,包括分布式光伏市場的發展。同時,隨著未來城鎮化的加速發展,將更好的促進分布式光伏系統的建設。相應的,國家電網也要根據城鎮化的發展進行配電網的改造,這也將為分布式光伏的并網提供支持。
歐盟“雙反”是關鍵
即使政策能夠得到很好的落實,光伏行業仍然存在一個巨大的變數。
申銀萬國分析師周旭輝認為,中國針對光伏產業密集出臺政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為了對沖歐盟的“雙反”。
2011年中國光伏組件產量18GW,總出口量15.3G W,其中向歐盟出口11.4GW,歐盟是中國最大的市場。
2012年9月6日,歐盟對中國光伏進行反傾銷立案,又于11月9日對中國光伏進行反補貼立案。根據歐盟的“雙反”,今年6月6日之前將公布反傾銷初裁,征收臨時反傾銷稅,在今年12月6日之前公布反傾銷終裁,征收最終反傾銷稅。
周旭輝認為,如果稅率高于20%,基本意味著歐洲市場的關閉,那么就算中國國內市場從5 G W大幅上升到15GW,也不能彌補歐洲市場的下滑。
“由于國內市場的大幅增長,有望使行業復蘇的時間點提前,我們判斷歐盟雙反的結果會是一個分水嶺。”周旭輝稱,如果歐盟雙反稅率低于10%,意味著行業將供需反轉,今年下半年就將馬上復蘇;如果歐盟雙反稅率高于20%,則意味著行業的復蘇時間點仍需等待,時間需要等到2014年左右。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短期內,光伏產業產能過剩的壓力仍然存在。
多晶硅環節集中度相對較高,行業前四大多晶硅企業的產量就基本能滿足全球需求,算上其他企業的產能,總產能達到28萬噸,足夠55GW以上的組件產能需求。
“硅片-組件”環節同樣如此。申銀萬國統計,僅大陸美股、港股、A股上市公司的硅片、電池、組件的產能就分別達29G W、23G W、23G W,非上市公司各環節的產能10GW左右,其他國家和地區產能30GW左右。據此測算,“硅片-組件”的全球產能在60-70GW左右。產能目前仍然過剩。
即便如此,漢能控股集團高級副總裁戴明芳仍然認為,光伏平價上網的時代馬上就要來臨,現在正處在行業轉折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