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來形容,歐盟此前對中國光伏企業的制裁,可能一點兒也不為過。因為,到目前為止,歐盟對華制裁的負面效應已經顯露的淋漓盡致。近日,歐盟光伏行業協會可負擔太陽能聯盟(AFASE)向歐盟強調:對華光伏雙反案將同樣重創歐盟光伏業。
其行業聯盟進一步向歐盟委員會表示稱,如果歐盟對中國光伏產品征收懲罰性關稅,將給歐洲自身光伏企業帶來極大影響,包括重創就業崗位,降低行業附加值,影響稀有材料和光伏設備出口,產業鏈中的工程和服務業務也將受損。
從目前看,此消息的后續效應還應進一步觀察。但從此前歐盟作出的終裁來看,中國光伏電池及組件存在傾銷和補貼行為已被認定,而總共200億美元的反傾銷制裁一旦實施,中國光伏企業將徹底告別歐盟市場。
面對國外一輪又一輪的“打壓”,中國人自己需要反思些什么呢?眾所周知,眾所周知,新能源作為我國先前設定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由于資源可再生、轉換最直接和使用最清潔等等被視為新能源中最具發展前途的產業。而在高額利潤、支撐新興高技術產業的驅使下,各地方均對光伏產業趨之若鶩。短短數年時間,“大干、快上”成為光伏產業的代名詞,股市圈錢、地方政府幫助融資已成為業內常態,以至于行業陷入了嚴重的產能過剩。
數據顯示,目前全球光伏組件產能超過50GW,其中中國的產能就高達40GW,而2011年全球光伏裝機量預計為24GW,顯然目前的裝機容量無法消化嚴重過剩的產能。而中國的一些光伏巨頭也因此進入崩潰的邊緣。尤其是江西賽維,其公司上半年凈虧損10.8億人民幣,負債總額已達266.76億元;另一巨頭尚德電力第一季度毛利率也僅為0.6%,而總債務卻達到35.8億美元,此外其公司目前還面臨海外眾多的官司纏身。
“打鐵還需自身硬”如想破解當前行業窘境,而不把國內行業的希望寄托在國外身上。中國就必須要立足于培育內需市場,用廣大的國內市場和廣闊的行業前景來勾勒出新能源的未來。值得慶幸的是,目前國內正在研究制定行業發展問題和配套支持政策,包括《促進我國光伏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分布式光伏發電示范區實施辦法和電價補貼標準》等有望很快出臺,據知情人士透露,分布式光伏電價補貼主要內容,包括所有自發自用和余電上網部分,都可以獲得0.4-0.6元/度的補貼。
除此補貼光伏發電外,政府還需要支持光伏產業的技術研發。目前國內的光伏設備大多是進口而中國大部分還都是單純的生產成本,不但技術低下而且行業競爭激烈。而國內目前對高新技術的補貼大都存在對技術研發補助偏少,但對產品本身補貼很高的問題。如能改變補貼制度將可鼓勵和提高國內自主創新能力,并利于市場競爭促進優勝劣汰。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政府一定要加強宏觀指導,加強對像光伏產業這樣的高新技術的政策指導能力,要在產業的上下游,如設備產能、電網規劃、建筑規范等方面加強統籌協調,為光伏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誠然,歐盟對華太陽能上演的制裁戲碼,已經沖擊到了其自身行業的發展。但面對當前國內外光伏市場所面臨的困境,使我們更有靜下心來反思中國整體光伏產業的動力。中國的光伏產業,中國的新能源企業,絕對不能僅僅依靠同質化的經營而把希望寄托于爭奪國外市場。此外,國內的相關產業部門也要從光伏產業目前的失敗中吸取教訓,只有找出問題并切實改革才能使國內光伏產業迎來又一個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