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維的樂觀,絕非公司治理結構明顯改善或技術水平實現突破,也非產業環境回暖。
一度瀕臨破產邊緣的賽維公司,再度信心滿滿地預備重創輝煌。日前,賽維總裁兼CEO佟興雪放出豪言,2013年預計銷售收入將達到27億美元。而僅在一年之前,賽維還是一家巨額虧損、深陷資金鏈斷裂境地的公司。如此短的時間內,是什么“靈丹妙藥”讓賽維高層敢于有如此樂觀的預期。
事實是,賽維式求生,并沒有太多讓人激賞的新鮮事情。今日的賽維之所以得以暫別資金鏈危機,直接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出手相救——去年下半年,兩家具有國資背景的公司,分別成為了賽維的第二大股東和第三大股東,江西省政府還為賽維提供了20億元的 “賽維穩定發展基金”。
我們姑且不論地方政府拯救民企性質的賽維是否合適。顯而易見的是,賽維債務危機的解決,并非自身技術實現突破帶來的業績明顯改善。太多的案例表明,國資介入雖然可以在短期內緩解企業發展的困境,但最終讓民企實現新生、成為行業標桿的卻十分罕見。
在前幾年國家大力振興多晶硅產業的時期,賽維在此項目上投入了過量的資金,而多晶硅價格在最近幾年較高峰期跌去了九成,而且賽維在多晶硅技術層面,亦非首屈一指。與此同時,賽維的“攤子”鋪得過快過大。據公開資料統計,債務危機之前,賽維旗下子公司數量至少已達11家,其中由賽維100%控股的不少于5家。這也意味著賽維不得不花工夫去做“善后”工作。就產業環境而言,除了“十二五”規劃文件上的政策利好,光伏多晶硅產業已成為發改委認定的產能過剩領域。另外,歐美光伏業的需求增長未來一兩年內仍難以出現實質性復蘇局面。
所以,賽維的樂觀,絕非公司治理結構明顯改善或技術水平實現突破,也非產業環境回暖。根據賽維董事長彭小峰的說法,“銀行對賽維的業務非常理解。最近國開行新批了一筆硅料4.4億貸款,賽維公司可以利用硅料生產的規模化優勢及產業鏈優勢盡快全面恢復生產,這樣就會進一步降低成本,給賽維帶來現金流與經濟效益”。這樣繼續依賴債務擴張的模式,和之前并無異樣。
賽維高層自信地將光伏產業比喻成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的互聯網產業——眼下艱難,但十年后將改變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或許十年后,光伏產能已經擺脫過剩局面,成為星光熠熠的朝陽產業,問題是,以眼下的綜合信息來判斷,賽維到時候能否成為行業標桿還是大大的問號。賽維式樂觀,最好還是謹慎一點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