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發改委刊登公告稱,已批復核定寧夏發電集團太陽山光伏電站、寧夏中節能太陽山光伏電站一期、華電寧夏寧東光伏電站、寧夏中節能石嘴山光伏電站一期發電項目等四個光伏發電項目臨時上網電價為每千瓦時1.15元人民幣,高出當地脫硫燃煤機組標桿上網電價的部分納入全國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分攤。 近日,發改委刊登公告稱,已批復核定寧夏發電集團太陽山光伏電站、寧夏中節能太陽山光伏電站一期、華電寧夏寧東光伏電站、寧夏中節能石嘴山光伏電站一期發電項目等四個光伏發電項目臨時上網電價為每千瓦時1.15元人民幣,高出當地脫硫燃煤機組標桿上網電價的部分納入全國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分攤。
中投顧問能源行業首席研究員姜謙指出,此次發改委關于寧夏四個光伏發電項目臨時上網電價的批復,首先意味著業界期待已久的光伏標桿上網電價的繼續擱淺。但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也顯示了監管部門對于目前國內光伏發電推廣形式的明確定位,那就是示范項目招標將繼續進行,由此產生的“臨時電價”這一模式,未來一段時間也將會繼續被采用,而這也符合國內光伏行業目前的現狀。
姜謙指出,雖然自敦煌項目之后,業界一直期待光伏標桿上網電價的出臺,而且從世界范圍光伏應用大國的經驗來看,標桿上網電價的確立對于光伏產業的推動作用不言而喻,但客觀來講,目前國內大規模推廣太陽能光伏發電的條件尚不具備。
這首先體現在光伏發電的成本依然高昂,即使在過去一年光伏發電的成本已經有大幅下降,而且目前還有繼續下降趨勢,但不要說與傳統發電競爭,就是與同為新能源的風電相比,也是沒有絲毫優勢。
其次,就是新能源電力的輸出問題,這一點在風電領域已經相當明顯。在智能電網還處于概念階段之時,想要通過在荒漠地區建大型并網電站的方式來推動國內光伏市場的開啟,顯然不太現實。況且在國家整體的新能源戰略之下,發展相對成熟的核電、風電已經被優先考慮,那么看似投資熱潮迭起,在制造環節優勢明顯,實則問題更多的光伏發電,則不可能短期內在國內大規模推廣。即使是在更容易推廣的光伏建筑一體化領域,也存在民眾以及全社會參與意識的提升等問題。
中投顧問研究總監張硯霖也指出,從國內風電發展的經驗來看,上網電價的制定也確實需要一定的摸索過程。那么在目前國內大規模推廣太陽能光伏發電的條件尚不具備的條件下,即使貿然出臺光伏標桿上網電價,不僅不會起到預想中的效果,甚至可能會阻礙產業的發展步伐。而要尋求光伏產業的突破路徑,上網電價這一核心政策之外的產業配套政策,比如,多晶硅產業發展指導意見、光伏產品的的檢測認證、光伏并網技術規范等的先行出臺和落實,恐怕會顯得更為實際。
中投顧問發布的《2010-2015年中國太陽能利用產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顯示,2009年國內光伏裝機容量在130MW-140MW之間。這一數字與2008年的40MW相比,已經有很大幅度的提升,但與本身巨大的產量相比,國內的應用仍然稱得上極其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