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所嘉定園區,記者發現,在該所新能源技術中心的實驗室屋頂上,安裝的一套氣象觀測和故障監測系統正在工作。據悉,該系統可以用來監測氣象環境、光伏系統的工作狀態以及其他相關信息,為光伏發電系統的可靠性研究提供依據。
上海微系統所新能源技術中心組建于2010年,由國家“^****”劉正新研究員擔任主任。劉正新在日本學習工作17年回國,隨后在上海微系統所嘉定園區組建了太陽電池研發實驗室。
經過一段“海鷗”般的過渡期后,劉正新毅然放棄了在日本的工作和生活,在兒子高考6個多月前全職回上海工作。到崗工作后,他幾乎不分周末、不計早晚、盡量不參加不相關的研討會,堅持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一線。
利用經驗選準方向
利用在國外工作期間對專業的了解以及掌握的豐富信息,劉正新結合我國的狀況和產業需求,系統制訂了研究室的中長期發展規劃,并在嘉定建立起高效率晶體硅太陽電池研發平臺,開展晶體硅/薄膜硅異質結高效率太陽電池關鍵和中試技術研究。
“我們只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就完成了設備的安裝和調試,一年多時間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成果,電池效率達到20%以上”。劉正新團隊還通過國際合作,開展高效本征薄膜異質結(HIT)太陽電池關鍵技術研發,開發形成了新的超薄薄膜沉積工藝規范。在電極成膜、清洗工藝規范和擴散工藝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為后續高效太陽電池技術開發和效率提升打下良好基礎。
據劉正新介紹,他帶領團隊正在加緊建設銅銦鎵硒(CIGS)薄膜太陽電池中試研發平臺,研究、攻克硒化關鍵技術工藝。他們與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建立國際合作關系,建成了我國第一個太陽電池標準測試平臺,填補我國這類技術的空白。
在太陽電池發電系統建設方面,劉正新帶領團隊通過與各電池生產廠家合作,建設屋頂測試發電系統測試平臺,對溫度濕度光照等環境參數的測試和電池發電系統發電的歷史記錄,預測未來特定條件的系統發電量。為城市屋頂發電系統的大規模應用提供試驗依據,同時為未來參與國際太陽電池發電測試大系統提供數據支撐。
橫向合作拓展空間
“推進與企業橫向合作研究,既可以獲得企業的經費支持和技術輔助,也為技術提供很好的出口,提高技術的實用性和研發效率!眲⒄抡f,他們與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簽署了“薄膜硅/晶體硅異質結太陽電池技術研究”合作研究協議,利用已經建成的研發平臺,建立了聯合實驗室。
由企業提供經費、人員和設備支持,現在有6名研究人員全職在聯合實驗室工作,并提供采購和設備的技術支持,開創了中科院在太陽電池研究方面的新模式,創下上海微系統所2011年度橫向簽約額之最。目前,太陽電池課題組已經與8家國外企業簽訂了協議,其中4家建立了合作研究關系。與7家國內企業簽訂了協議,其中5家建立了合作研究關系,合同橫向研究經費近6000萬元。人均經費突破100萬元,為新能源技術中心的建設提供堅實的經費保障。
團隊建設細化管理
作為主任,劉正新不僅要做好自己的科研,還要協調和調動其他課題組的積極性,加強內部合作,尋求共同發展。
“一個研究室要長期發展,建立嚴格的管理制度、營造良好的工作氣氛,尤其是新建的課題組,對年輕技術人員的指導和教育非常重要。”劉正新說。為此,他們逐步建立了管理制度,包括對實驗數據和成果的管理制度,得到合作企業的好評和信任。
到上海微系統研究所工作后,劉正新帶了6名研究生,其中3名博士生。在學生眼中,“劉老師要求嚴格,視野開闊,做事認真”。他還經常組織課題組成員召開各種形式的會議,利用休息時間舉辦雜志會、學習交流會等多種形式,促進交流和進步。
作為國家“^****”專家,劉正新特別能夠時刻理解團隊建設的重要性,他在優化和消化現有研究人員的基礎上,積極引進海內外人才,在短短1年時間內建立20人的科技研發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