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戰戰兢兢中,歐盟委員會開啟了對華太陽能產品反傾銷初裁建議案的“公投”。雖然在歐盟27國投出的反對票中,有少數成員國支持或棄權;而投票結果可能也不會改變歐委會加征關稅的初裁動議。但是,歐盟許多成員國的決定還是在提醒中國人,“自助者人助之”。面對目前這種局面,中國企業應該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打鐵還需自身硬,只有自己吸取教訓,找出解決之道,中國企業才能擺脫頹勢,有所作所為。
但理想是豐滿的,現實卻是骨感的。歐委會是據其法定程序,在初裁前向成員國就此案征詢意見的。成員國提交的立場聲明為非正式投票,無論是支持、反對還是棄權,都不對歐委會做決定構成法律約束力。同時,“棄權”將被視為贊成票。
可以說,歐盟的態度極其惡劣,嚴重阻礙了正常的國家貿易和企業間行業,而其標榜的自由貿易也已經被貿易保護主義的遮羞布鞭撻的體無完膚。而在我們反思歐盟的惡劣態度時,也應該對此前國內光伏產業的畸形發展做出一番梳理,不得不說中國在光伏行業發展時走了一段很崎嶇的彎路,也面臨了很大的問題。
眾所周知,新能源作為我國先前設定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由于資源可再生、轉換最直接和使用最清潔等等被視為新能源中最具發展前途的產業。而在高額利潤、支撐新興高技術產業的驅使下,各地方均對光伏產業趨之若鶩。短短數年時間,“大干、快上”成為光伏產業的代名詞,股市圈錢、地方政府幫助融資已成為業內常態,以至于行業陷入了嚴重的產能過剩。
數據顯示,目前全球光伏組件產能超過50GW,其中中國的產能就高達40GW,而2011年全球光伏裝機量預計為24GW,顯然目前的裝機容量無法消化嚴重過剩的產能。而中國的一些光伏巨頭也因此進入崩潰的邊緣。尤其是江西賽維,其公司上半年凈虧損10.8億人民幣,負債總額已達266.76億元;另一巨頭尚德電力第一季度毛利率也僅為0.6%,而總債務卻達到35.8億美元,此外其公司目前還面臨海外眾多的官司纏身。
如想破解當前行業窘境,中國首先要立足于培育內需市場。值得慶幸的是,目前國內正在研究制定行業發展問題和配套支持政策,包括《促進我國光伏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分布式光伏發電示范區實施辦法和電價補貼標準》等有望很快出臺,據知情人士透露,分布式光伏電價補貼主要內容,包括所有自發自用和余電上網部分,都可以獲得0.4-0.6元/度的補貼。
除此補貼光伏發電外,政府還需要支持光伏產業的技術研發。目前國內的光伏設備大多是進口而中國大部分還都是單純的生產成本,不但技術低下而且行業競爭激烈。而國內目前對高新技術的補貼大都存在對技術研發補助偏少,但對產品本身補貼很高的問題。如能改變補貼制度將可鼓勵和提高國內自主創新能力,并利于市場競爭促進優勝劣汰。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政府一定要加強宏觀指導,加強對像光伏產業這樣的高新技術的政策指導能力,要在產業的上下游,如設備產能、電網規劃、建筑規范等方面加強統籌協調,為光伏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面對目前國內外光伏市場所面臨的困境,使我們更有靜下心來反思中國整體光伏產業的動力。一方面,我們要勇于和歐盟做斗爭,維護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國內的相關產業部門要從光伏產業目前的失敗中吸取教訓,只有找出問題并切實改革才能使國內光伏產業迎來又一個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