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一直在經濟運行中發揮著主導作用,產業發展明顯地依賴于政府的推進,這導致很多行業陷入了產能過剩的困境。
6月6日,歐盟各成員國向中國光伏出口產品征收平均47.6%懲罰性關稅一案開始生效,已處于嚴重困難之中的中國光伏生產企業將面臨生死攸關的考驗。為了避免事態向不利于中國企業的方向發展,導致貿易大國之間出現“雙輸”局面,中國政府曾經努力進行斡旋,商務部公平貿易局派出談判小組與各國進行了最終磋商,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也在剛剛結束的赴歐訪問中,充分表達了中國政府的立場。
歐盟在去年年底發起對中國光伏出口產品的“雙反”調查,是迫于其多個成員國所遭遇的主權債務危機的壓力,歐盟希望通過將中國產品阻擋于大門之外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來提高其成員國光伏產品在市場上的份額。但是,中國光伏企業在歐洲市場上占有較高的占有率,是由歷史所形成的,歐洲很多國家對新能源產品比較重視,有的國家還對用戶給予政府補貼,因此光伏產品的市場需求量比較大,中國出口歐洲的光伏產品,最高峰時曾經占到全部市場銷售份額的70%,金額達200億美元。本來歐盟對此是樂見其成的,但金融危機的襲擊導致一些成員國債臺高筑,政府財政出現危機,有的甚至終止了對新能源用戶的補貼,并和中國開打了貿易戰。
但是,中國光伏企業的大量出口不僅有利于中國企業自己,實際上也滿足了歐洲市場的需求,并且加大了中國光伏企業與歐洲一些國家同類企業的市場互補,比如德國的太陽能產品生產企業就通過向中國光伏生產企業出口大量機械設備和生產材料而獲利。正是由于這種實際利益的考量,德國才會出現上千家企業向默克爾政府上書,反對歐盟對中國企業實施貿易制裁。
就像李克強總理此次在歐洲針對歐盟“雙反”調查所說:“這些貿易保護主義的做法向國際社會發出了錯誤信號,不僅不利于中方相關產業的發展,也損害了歐洲企業和消費者的利益,在全球化背景下行不通,損人不利己。”因此,中國政府與歐盟積極展開磋商,爭取讓事態向平和的方向發展,是完全必要的,也是符合WTO精神的。這是一種為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爭取權利的行動,不僅能夠得到國內企業的支持,也能在世界上樹立負責任政府的形象。當然,這種爭權并不是空喊口號,而是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利益博弈,為了讓事態獲得良性發展,中國政府向歐盟作出了價格承諾,但遺憾的是歐盟方面缺乏對等的誠意。
盡管我們反對歐盟制造貿易糾紛,但是對中國來說,仍然有必要檢討并反思在光伏產業發展方面的失誤。中國政府一直在經濟運行中發揮著主導作用,產業發展明顯地依賴于政府的推進,這導致很多行業陷入了產能過剩的困境。光伏雖然是一個新興行業,但在它出現以后,其作為可再生、無枯竭的一種新型能源,很快成為政府大力推進的一個產業。由于國內市場尚沒有相應的消化能力,更多產品只能在國際市場上尋找出路,很容易引起貿易糾紛。去年以來,在光伏產業面臨內外交困的時候,一些地方政府還是習慣性地對光伏企業進行財政補貼,甚至大包大攬地將其債務用財政資金解決掉,而不是積極推動這些企業通過轉型來走出困境。在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進程中,政府是有教訓可以吸取的。
對外要爭權,利用政府的外交力量折沖樽俎,但在這同時,政府還要積極在國內市場上積極放權。當然,這兩種權力是不一樣的,對外爭權是維護國家主權,不能聽任不公平的貿易制裁泛濫影響到我國企業的利益,在歐盟的制裁開始生效以后,中國政府仍然需要與之展開積極的博弈,為中國企業爭取應有權力。而對內放權,放的是政府過度參與到經濟運行、用政府行為來代替企業市場選擇的權力。面對目前光伏產業出現的危機,政府需要放棄對企業的“父愛主義”,在簡政放權的同時轉變政府職能,讓企業在市場風浪的摔打中成長起來,而不能再繼續把企業抱在政府的襁褓之中。否則,這一次光伏行業遭遇的危機,下一次又可能在別的行業再度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