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反”的影響早已蔓延開來,有關光伏行業未來發展之路的探討之聲不絕于耳。在“內憂外患”日益加劇的情況下,國內光伏市場似乎成為能夠拯救光伏產業的“最后一根稻草”。歐盟市場、美國市場、東南亞市場、日本市場、中東市場、南美市場、非洲市場所能發揮的作用小之又小,風電企業回歸國內的做法值得肯定。
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任浩寧認為,只有光伏基地能夠拯救光伏產業,分布式光伏電站只是概念炒作,并不能給光伏企業帶來實質性利好消息,大力推廣分布式光伏的做法并不可取,概念炒作不利行業發展、不利企業扭虧為盈、不利能源結構轉型。
我國太陽能資源相對集中,西北地區、西藏地區最為豐富,華北地區可開發量不容忽視。集中開發、規模開發的先天條件非常良好,建立光伏基地的能夠最大化的利用當地豐富的太陽能資源。這與風電資源的分布有異曲同工之處,二者在西北地區、華北地區有很大的重疊性,若風電基地、光伏基地能相輔相成,電網企業、地方政府豈不省去許多麻煩?
而分布式光伏僅僅是概念炒作,并不符合我國光伏產業的發展要求,難以消化光伏行業的過剩產能,企業參與的積極性也不太高漲。一方面,分布式光伏電站持續運營20年才有可能收回成本,而光伏設備的平均使用年限為25年,普通百姓若知曉這一狀況后還會涉足光伏電站?另一方面,分布式光伏電站工作繁瑣,對并網工作要求更高,會大幅增加電網企業的投入。電網公司對光伏基地并網工作尚不關心,又怎能指望其對分布式光伏電站投入很多精力?
諸多人士對分布式光伏電站并不十分了解,僅僅因為國家層面推崇就加以頌揚,且拿出歐洲發展分布式光伏電站較好的國家作為例證。殊不知,當初被寄予厚望的“金太陽”工程尚且漏洞百出、效果慘淡,再推示范性的分布式又怎能取得良好效果?而歐洲部分國家分布式光伏電站發展較好與其太陽能分布、行業發展重心、政策落實、居民收入都有重要關系。國外的成功模式并不適合我國的基本情況,一味照抄照搬只會加劇行業所面臨的困境,光伏所發之電對尋常百姓而言是典型的“奢侈品”,通過分散開發怎能降低成本?
只有光伏基地能夠拯救中國光伏產業,我們已經在西北建立起規模不小的光伏基地,卻并沒能幫助光伏行業進入良性發展周期。這與并網政策、補貼政策、儲能系統方面存在的漏洞有直接關聯,若能將這三方面工作做好,光伏基地盈利能力相當可觀。
并網政策:國家層面應給電網企業下達明確而嚴苛的并網目標,強制電網公司讓渡部分經濟利益,而將光伏產業的并網政策落實下去。凡是符合并網條件和并網標準的光伏項目,電網企業都應無條件的加以并網,凡是應該淘汰出局的光伏項目,電網公司都應果斷禁止并網。
電價補貼政策:光伏項目究竟該補貼多少資金是企業、政府博弈的結果,而不論最終的結果是什么,能否及時將資金發放到企業手中才是關鍵。電價補貼政策的執行應以光伏企業為核心,專款專用、專人負責的工作原則必須落實,唯有如此,光伏項目才有盈利的可能。
儲能系統:儲能系統的建設將很大程度上制約未來我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而我國在儲能技術、設備的研發制造方面落后較多。整個行業的發展尚未與風電產業、光伏產業很好契合,儲能系統并未有發揮調節供需、節約能源的效用。國家層面應大力提倡儲能系統的建設,鼓勵光伏企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共同建立研發平臺,加快儲能設備的升級換代。
一言以蔽之,光伏基地符合未來能源發展之要求,其與風電基地應作為當前能源工作的重心,而內陸核電、分布式光伏、海上風電都應暫緩建設。加之高壓、特高壓輸電項目的建設、智能電網升級改造,北電南運、西電東送的大格局已經形成,西南水電基地、西北光伏基地和“三北”風電基地將成為可再生能源的主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