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而備受關注,面對這種情況,中國政府開始加速進行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的技術開發及實證實驗。
國務院2011年12月制定的《“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規定,要開發中國擁有知識產權的CCUS技術,在煤炭火力發電、煤炭化學工業、水泥制造業及鋼鐵業開展試點。為配合這個方案的有效實施,中國科學技術部于今年2月制定了《“十二五”國家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科技發展專項規劃》。4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了《關于推動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試驗示范的通知》。
中國以前一直在日本和亞洲開發銀行等的協助下開展CCUS實證實驗。通過華能集團的北京高碑店熱電廠、神華集團內蒙古自治區煤炭液化工廠及中原油田等積累了大量相關知識經驗。2011年,與美國達成協議,在美國電力公司(American Electric Power)的煤炭火力發電站,利用華能集團的捕集技術實施實驗證實驗,踏出了技術出口的第一歩。
不過,在經濟效益、單位能耗(1噸二氧化碳的能耗)及安全性等方面存在課題,妨礙了進行大規模商業利用。因此,《“十二五”國家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科技發展專項規劃》制定了目標,要在2015年之前,通過核心技術的突破性進展,大幅降低成本及單位能耗,建設30萬到50萬噸“燃燒后捕集型”CCUS一體化示范實驗基地!蛾P于推動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試驗示范的通知》決定,鼓勵煤炭火力發電等二氧化碳高排放產業開展捕集實驗,鼓勵油田開展通過注入二氧化碳提高石油采收率(CCUS-EOR)及進行封存的項目,優先為擁有知識產權的低成本CCUS試點提供支援。
中國已經向聯合國提出了自主減排目標,決心到2020年,使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較2005年削減40%到45%,并計劃通過節能及擴大利用非化石能源來實現這一目標,因此目前中國本身的CCUS需求并不高。中國之所以開始全面進行技術開發,是因為如果2020年以后的全球變暖對策國際框架得以建立,其國內也很有可能形成相關市場。中國力爭在全球率先將CCUS培育成為具備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同時擁有可作為二氧化碳減排王牌和可持續發展支柱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