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薄膜電池企業正經歷來自多晶硅價格暴跌所帶來的痛楚。包括尚德、新奧、賽維、漢能等在內多家企業的薄膜電池擴張計劃因為技術和市場的因素受阻。
這些企業原本希望引進用硅更少、成本更低的薄膜技術來抵消多晶硅價格上漲所帶來的成本壓力,卻未料源自2008年底的多晶硅價格暴跌讓他們的投資陷入困境。
外資兜售
2008年上半年,多晶硅價格持續上漲。到9月份時,價格一度被炒到每公斤500美元。由于多晶硅的價格占到太陽能電池成本的70%,多晶硅價格高漲讓晶硅電池生產商不堪成本重負,許多企業將目光轉向成本更低的非晶硅薄膜電池技術。
非晶硅薄膜電池的一大優勢就是制造成本較低。在國外,非晶硅的平均成本約為每千瓦時2美元,而晶體硅光伏電池平均為每千瓦時3美元-4美元。在中國,非晶硅薄膜的成本可降至近于每千瓦時1.3美元。
此時,國外薄膜電池設備制造商也開始了在中國兜售自己的薄膜電池設備。其中最為活躍的是美國應用材料公司和歐瑞康。
目前,包括尚德、新奧、賽維在內的數家企業使用的都是美國應用材料公司所提供的薄膜電池生產線;而天威英利所使用的薄膜生產線來自歐瑞康。
這些設備價格不菲,且設備公司同一條生產線兜售給不同公司的價格也不一樣。以25兆瓦的非晶硅薄膜電池生產線為例,公開資料顯示,其價格在3億元~4億元人民幣之間,而25兆瓦晶體硅太陽能電池生產線的設備成本只有4000萬元~5000萬元。
缺陷背后
目前賽維和新奧所使用的都是美國應用材料公司所提供的雙節非/微晶硅薄膜電池生產線。這條生產線除了賽維和新奧擁有之外,在國外只有德國國內擁有一條。
這條生產線在賣給中方的時候,并沒有任何數據可以參考,而是在全球采購后組裝而成。“在對設備進行調試的時候,應用材料公司派來的專家對生產線的熟悉程度還不如國內公司的專業人士熟悉。”知情人士說。
美國應用材料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生產設備和高科技技術服務企業,在半導體生產設備領域獨占鰲頭。此前薄膜太陽能電池設備業務并非這家公司的主營業務,它是通過并購一家太陽能電池業務領域的公司而開始涉足光伏行業。
在國內兜售生產線的外國公司基本上都是專門的設備制造商,自身不涉足薄膜電池領域。 但賣給國內的很多設備跟國際上最先進的技術有10年的技術水平差距,它們把‘舊’設備賣出去后把資金繼續投入研發新的技術。
薄膜困境
多晶硅價格在經歷過一輪暴漲暴跌后,目前價格大概在每公斤50美元。這樣的價格讓多晶硅電池廠商的訂單滿滿。薄膜電池企業卻因為價格不具備優勢。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說,由于硅材料的價格持續下降,薄膜電池的優勢不太明顯了,市場接受程度也不如晶硅電池,且設備投資太大,投資回收年限太長。
此外,薄膜電池的光電轉換率也不如晶硅電池。非/微硅薄膜電池的轉換效率在6%~8%;而晶硅電池的轉換效率在14%~19%。
“國內薄膜電池的成本大概在每瓦1.5元左右,現在有些已經投產的企業都在按照這個成本價賣產品,如果加上人工、稅率等因素,實際上是在虧本做買賣。”知情人士說。
這或許也是國內一些薄膜生產線建設停滯不前的原因。孟憲淦說,現在看來,國內的一些企業對薄膜的市場情況研究不夠透徹,并沒有很好地考慮產能建成后產品的訂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