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萬喚始出來。
8月30日,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發揮價格杠桿作用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通知》,完善了光伏發電價格政策。此政策旨在落實7月出臺的《國務院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俗稱”國八條”)。
本以為這一新政會引來一片叫好聲,但事實上業界對此反應不一,莫衷一是。其到底能對光伏產業產生多大的促進作用,仍然需要觀察,而業內人士更多關注后續配套政策落實。
受到光伏新政頻出和中歐光伏貿易爭端和解刺激,光伏產業最近的確出現回暖跡象,但是很多企業依然面臨融資難,諸多問題尚未破冰,寒冬似乎還在持續。
作為昔日中國光伏產業標桿的無錫尚德目前正忙于破產重整,可謂茍延殘喘波折不斷。日前,有業內人士向騰訊財經透露,江蘇省將為無錫尚德承擔70億元的債務,雖然只是坊間傳言,但這也從一個側面折射出當前國內光伏企業面臨的窘境與無奈---身心俱疲還需政府兜底。
危機倒逼新政頻出
一邊是產能過剩,一邊是貿易爭端,經歷早期癲狂的中國光伏產業近年來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閉著眼都能賺錢的日子一去不復返,“內外交困”一度成為光伏產業的生動寫照。
為了拯救這一戰略性新興產業于水火之中,國家有關部門可謂不遺余力。今年7月底,在最高政治領導層的斡旋之下,歷經一年馬拉松式的博弈,中歐光伏貿易爭端基本得到化解,90多家遵守價格承諾的對歐出口主力企業未被征收重稅,并分享了7吉瓦的配額(組件),逃過一劫,中國光伏業也因此保住了歐洲這一主要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