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布18個分布式光伏示范區、光伏電價補貼、金融扶持……最近,一系列扶持光伏產業發展的政策密集出臺,給身處產能困境、出口渠道受挫的光伏行業帶來久違的春意。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了首個《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以下簡稱規范條件),為光伏制造企業的研發、產量和質量都劃定了準入門檻。而更深層次的行業整合也在醞釀,據相關媒體報道,工信部主導制定的《光伏行業兼并重組指導意見》將于不久之后發布。
不符合標準不享受扶持政策
此次工信部出臺的《光伏制造業規范條件》,針對光伏硅片、電池組件等制造業各環節在生產規模、電池效率、能耗以及使用壽命等方面均進行了明確規定,未來不符合這些條件的新建或改擴建光伏制造業項目將受到嚴控。
研發投入成為規范條件中最受關注的一項門檻。規范條件要求,光伏制造企業需具有省級以上獨立研發機構、技術中心或高新技術企業資質,每年用于研發及工藝改進的費用不低于總銷售額的3%且不少于1000萬元。
規范條件對不同產品類型的產量也設置了門檻。其中要求,晶硅電池、晶硅電池組件年產能不低于200MWp。
對于體現產品技術含量的光電轉換效率,規范條件要求現有光伏制造企業及項目產品,多晶硅電池和單晶硅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需分別不低于16%和17%;新建和改擴建企業及項目產品,則需分別不低于18%和20%;
按照規范條件要求,今后,不符合標準的企業及項目,其產品將不得享受出口退稅、國內應用扶持等政策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