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聘員工,隨時上班。”11月16日,在安徽省合肥市的一場招聘會上,一家光伏企業的負責人對求職人員說。這似乎是光伏企業用工需求大增的一個縮影。用工需求的增加,則被看作光伏市場和制造業復蘇的表現之一。我國光伏制造業在2012年經歷了一個艱難的“寒冬”,產能嚴重過剩以及國外貿易壁壘圍堵等因素,使得行業整體經營陷入較大困境,而今年冬天,光伏制造業已感受到了復蘇的溫暖。但光伏業作為新興產業,不少問題仍與發展同在,未來光伏業將如何在發展中積極解決問題?
記者近日在“2013光伏領袖峰會”上采訪了多位與會專家學者,他們均認為,政策扶持引導、電網企業支持都十分重要,但產品質量的提升和產業自身的調整提高仍是根本。
光伏產業政策導向明確
盡管感到復蘇溫暖,但我國光伏產業仍面臨著產品質量、產能過剩和無序競爭等瓶頸。為引導光伏產業突破上述瓶頸,在發揮市場作用的基礎上,2012年和2013年,中央和地方出臺了多項政策,以促進光伏產業的健康發展。
引導企業回歸國內市場
2012年,受歐債危機影響,德國、意大利等大幅削減光伏補貼,歐洲光伏新增裝機容量下滑。同時,歐盟和美國又對我國的光伏產品發起“雙反”調查,雖最終在今年得以解決,但對嚴重依賴歐美市場的我國光伏制造業來說,依然是一個沉重打擊。開拓國內市場,成為光伏產業應對危機的選擇。
“中國光伏市場能否打開,主要看國家政策。”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王斯成說。記者在“2013光伏領袖峰會”上了解到,我國的相關政策對光伏產業的導向十分明確,即重點引導國內市場的開發。具體來說就是引導中西部地區利用天然資源優勢,集中大規模發展大型光伏電站;東部地區則著重發展分布式光伏發電。
大型電站建設方面,2012年,國家能源局發布《太陽能發電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到2015年太陽能發電裝機規模要達到2100萬千瓦。今年7月發布的《國務院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將上述目標提升至3500萬千瓦。此外,國家財政部與國家稅務總局聯合發布通知,從今年10月1日起到2015年12月31日,對利用太陽能生產的電力產品,實行增值稅即征即退50%。
分布式光伏方面,2012年5月,國家能源局提出促進太陽能熱利用和分布式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的應用,當年9月下發通知組織分布式光伏發電示范區建設。今年11月,國家能源局下發《關于征求2013、2014年光伏發電建設規模意見的函》,要求2014年光伏發電的建設規模比計劃提高兩成,達到1200萬千瓦,其中分布式光伏項目將達到800萬千瓦。
江蘇、江西等地方政府也相繼出臺相關激勵政策。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副會長王貴清認為,政策增加了光伏產業向內發展的信心,對產業健康發展起到了好的平衡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