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2011年核事故后,日本公眾對核能的信心受到嚴重打擊,而日本政府希望借助太陽能發電來彌補電力缺口。但據路透社報道,由于太陽能開發商無法按照計劃交付項目,日本每年將多支付近35億美元的額外開銷,用于進口燃煤和天然氣。(1美元約合6.11元人民幣)
為了鼓勵太陽能行業投資,日本政府在一年多前提供了大幅補貼,吸引了眾多開發者﹔開發商提出的太陽能電力計劃總規模,相當于21個核反應堆所產生的發電量。但同西班牙和英國等已具有太陽能發電經驗的國家相比,現在這些開發商面臨項目難以交付的問題。
業界專家表示,受補貼的太陽能電廠能兌現快速獲利的承諾,進而刺激了那些缺少項目交付經驗與技能的投機型開發商。由于開發商面臨資金短缺、電網容量限制、土地許可和合格技術人員缺乏等諸多難題,在可獲得補貼的太陽能項目中,只有不到五分之一在向電網輸送電力。
業內人士表示,太陽能項目的持續時間可達三年,因此許多項目目前仍處于修建狀態,而事實上,超過一半的已批準項目或許根本從未動工。
路透社稱,日本正在重新走上依靠進口液化天然氣和煤的老路,以此彌補太陽能發電的缺口。截至目前,日本液化天然氣與煤的進口量已創下核事故以來的新高,這也是日本創紀錄地連續15個月貿易逆差的主要原因。
太陽能項目無法交付的問題,給日本當地市場造成沖擊。供貨商原本認為,日本能夠替代已經處于飽和狀態的歐洲市場。自2012年7月太陽能行業補貼政策出臺以來,截至今年7月,日本政府核準的太陽能發電項目規模累計達到22,068兆瓦,但根據日本經濟產業省本周發布的數據,輸送給電網的電力只有3,916兆瓦。
業內觀察人士表示,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開發商從經濟產業省獲得項目批準的能力與實際開展項目的水平間存在差異。
對于那些涉及未開發土地的項目而言,開發商需要得到農林水產省的批準。由于農林水產省要求必須保持35%的森林覆蓋面積,一部分申請在這個環節遇阻。而項目可能會就此夭折,因為如果改變20%及以上的發電能力意味著失去經濟產業省提供的補貼。據路透社援引日本當地一家媒體稱,日本政府正在減少太陽能行業補貼,同時計劃鼓勵其它可再生能源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