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半年報公布之后,光伏從業者終于松了一口氣。雖然36家A股光伏上市公司當期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僅有512萬元,但是相對于上年同期的巨額虧損,這已足夠讓人欣喜。
國家發改委,能源局等部門出臺的扶持光伏政策的文件一個接一個,與行業技術創新推動成本下降形成雙輪驅動,助推整個產業迅速復蘇。市場上少了唱衰光伏產業的聲音,各券商和機構投資者重新開始認真審視這個快要被遺忘的產業。在寒冬中已經熬的太久的光伏公司更是重新揚眉吐氣。可是,最近大干快上的景象也讓人隱隱擔心:在整個行業產能尚未消化充分的情況下,政策刺激下的大干快上,是否會讓整個產業重蹈產能嚴重過剩的覆轍?
產業現曙光 企業忙擴張
在“光伏比販毒還暴利”的歲月里,晶澳、賽維LDK、英利等赴美上市的企業無疑是鎂光燈下的巨星,但是當危機來時,它們也同樣是摔的最重的。
經過兩年多時間的行業洗牌,當前光伏行業復蘇態勢明顯,一些此前在巨頭四射的光芒面前略顯暗淡的企業逐漸嶄露頭角,如單晶龍頭企業隆基股份、逆變器龍頭陽光電源等,均表現出良好的增長勢頭。與此同時,巨頭也開始逐步走出泥沼。
公開資料顯示,英利、賽維LDK、晶科、天合光能、阿特斯、晶澳六大企業三季度毛利率環比均有不同程度上漲,其中賽維LDK漲幅達22.9%。這些企業均在公告中表示,毛利率上升主要得益于光伏產品售價回升,以及成本下降。
進入11月下旬,隨著光伏市場的整體轉暖以及自身業績的不斷向好,全球多晶硅巨頭保利協鑫的股價一路飆漲,并穩定于2.55港元-2.7港元之間,市值一舉超過400億港元,約合52億美元,成為新晉全球光伏股市值之最,超過美國First Solar的51億美元市值。保利協鑫占據了全球多晶硅市場的25%,全球硅片市場的30%,并擁有全球最大規模-每年6.5萬噸多晶硅和10吉瓦硅片的產能,極有希望為中國光伏業爭得更多的國際話語權,并促進光伏市場的全面復蘇。
可是,與此同時,企業擴張的沖動也讓人隱隱擔憂。繼順豐光電如同一匹野馬沖進光伏領域,大筆投資建設光伏電站之后,其他企業也紛紛跟進(詳見表一)。
國內一知名光伏企業光伏工程公司的總監歐陽正華表示,這些公告出來的建設項目只是冰山一角,非上市公司計劃投資光伏電站的也比比皆是。“國家補貼新政出來之后,投資建設光伏電站是一塊肥肉,大家都想咬上一口”,他如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