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十幾天里,光伏企業的心情如同過山車,忽上忽下。
2月12日,國家能源局網站正式對外發布《關于下達2014年光伏發電年度新增建設規模的通知》(下文簡稱《通知》),明確2014年全年新增備案總規模1400萬千瓦,其中分布式800萬千瓦,光伏電站600萬千瓦。
光伏企業的士氣為之一振。1400萬千瓦,與去年光伏實際完成的裝機規模950萬千瓦相較,增長近一半;與1月份預估的1200萬千瓦目標相較,上調幅度高達17%。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今年國內光伏市場將大規模啟動。
“興奮還沒有走心呢,一盆冷水又迎頭潑了下來。”浙江省一家光伏企業的許經理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按照《通知》的分配,浙江今年光伏發電新增建設規模為120萬千瓦,與江蘇、山東并列全國第一。
許經理所說的“一盆冷水”指的是2月14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就中國輸美光伏產品“雙反”調查做出初裁,初步認定美國國內產業因進口中國晶體硅光伏產品而遭受實質性損害。
這次美國通過全產業鏈調查,將鑄錠、硅片、電池、組件等全部光伏產品納入調查范圍,這意味著,此前,國內光伏企業為應對歐盟“雙反”普遍采取的第三方國家代產的路子被堵死。
什么時候以什么樣的方式才能夠走出“雙反”的魔咒,成為擺在光伏企業以及政府相關部門面前的一道大難題。
開拓新興市場能否成為出路?
今年一季度,多個光伏裝機大國意欲下調光伏補貼。如英國,將在今年4月1日后,將大型光伏發電企業目前每MWh獲得的1.6個ROC削減到1.4個,同時超過50kW的屋頂光伏項目ROC補貼將從1.7個削減到1.6個。北愛爾蘭也將從4月1日起對民用光伏系統的裝機總量采取限額制。
在接二連三地遭遇“雙反”后,英利、阿特斯、天合光能等光伏企業紛紛調整戰略,積極開拓日本、韓國等新興市場,但隨著新興市場份額不斷擴大,這些國家又會不會像美國、歐盟般舉起“雙反”大棒揮向國內光伏企業?
對于仍處在“冬天里”的光伏行業來說,政策已然成為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依靠政策刺激,消化過剩產能,培育國內市場成了光伏業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