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一亮點是能源轉型技術和智能電網技術。據統計,本屆展會的參展商中,有大約四分之一直接或間接從事能源的生產、傳輸、分配或存儲。“融合的工業——下一步”這一主題也契合當前的能源系統轉型過程。
智能電網是電網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通訊、計算機、自動化等技術在電網中得到廣泛深入的應用,并與傳統電力技術有機融合,極大地提升了電網的智能化水平。
德國目前大力推動能源轉型。如果要推動能源轉型,電網的智能化不可或缺。能源轉型的核心是可再生能源,但可再生能源具有分散和不穩定的缺點。風能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發電量并不是恒定的,這對既有電網構成了巨大挑戰。目前的電網運行,時常受到波動不定的風電與太陽能電力的不利影響而瀕臨崩潰。
而分布式供電、智能電網有望解決這一難題。智能電網的概念,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而提出的:用電量的多少,能夠自動根據發電量的多少來進行靈活調整,從而維持電網的供需平衡。以智能電網為代表的能源供應已經成為未來能源產業的發展趨勢。
今年漢諾威工博會創新獎“赫爾墨斯”獎頒給了德國SAG公司。該公司帶來的iNES系統解決方案可以讓傳統低壓配電網絡改造為智能電網,使其逐步具有測量、控制與調節功能,實現智能配電,從而有效利用現有電網容量,縮減傳統電網改造規模。
SAG公司經理斯文·貝倫德介紹說,從2012年起,iNES智能電網管理系統就已經在多個電網中成功運行。該系統的模塊式安裝方法使對當地電網實施個性化改造成為可能。此外,作為開放式智能電網平臺,該系統還支持第三方制造商提供的組件,以此對傳統電網進行改造。
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在此次工博會上展出了自己的“迷你智能電網”解決方案——將多個小型發電設備合并成“虛擬發電廠”集中管理。例如,將屋頂太陽能電池與附近幾個風車所產生的電能提供給一個專為電動車充電的停車場。如果需要充電的車輛較多,而當時天氣狀況不佳,電能供不應求,就可啟動停車場內的電池設備供電。相反,如果供大于求,多余電能就可儲存在電池中。如此,根據供需及時調整供電就構成了一個小型電網,不僅使電能管理成為可能,還可將多余的電能賣給電網運營商。
德國漢諾威展覽公司董事局成員柯克勒指出,未來的能源不僅是綠色能源,也是智能能源。今后,傳輸能量的智能電網和消耗能量的終端裝置將相互協調,最大限度地節約能量。要實現這一愿景需要多個行業的協調與合作。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一直提倡產業集成,它將繼續為行業提供理想的溝通平臺,以便企業能夠研發出先進技術,并制定具體的解決方案,進而實現從傳統的、靈活度低的能源系統到現代智能能源網絡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