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阻礙中國光熱發電產業化進程的政策壁壘正在被逐漸打破。記者從中海陽獲悉,國家能源局已基本確定了我國光熱發電產業發展的進度表,即2014年-2016年通過示范電價政策扶持完成一批商業化示范項目建設,2017年進入大規模開發建設階段。
據介紹,自2014年年初以來,國家能源局、國家發改委價格司、電力規劃設計總院等職能部門先后于2月18日組織召開了“光熱發電示范項目電價政策座談會”、4月29日組織召開了“光熱發電示范項目技術要求及申請報告大綱征求意見討論會”,這兩次會議對推進我國光熱發電示范項目建設的相關問題進行了重點研討,并形成了初步統一的框架方案。
示范電價將出扶持業內發展
示范項目和示范電價即將落地的預期已經獲得整個行業的普遍認可。這也加快了開發商上馬光熱發電項目的決心和速度,記者此前從中廣核太陽能公司獲悉,中廣核德令哈50MWe槽式光熱發電示范項目已正式確定于2014年7月1日動工建設。雖然項目預期7月1日之前并不能完全確定取得示范電價的支持,但中廣核太陽能總經理韓慶浩認為:“我們相信電價今年肯定是要給的,目前的重點是想辦法把這個項目做好。”
參會人士透露,國家能源局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在會議期間指出,他在講到示范項目的建設規模時表示,“十二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到2015年建設完成1GW光熱發電裝機,目前來看是沒有希望了,但如果在2015年前能夠開工建設1GW規模的項目,也是比較好的。”
自2011年大唐新能源中標鄂爾多斯50MWe槽式電站以來,各大電力公司和投資商爭相圈地規劃開發光熱電站,但除了中控德令哈10MW塔式電站以外,沒有一家真正開工建設,大家普遍遵循的一條準則是“無電價,不動工。”
除中廣核項目外,手握多地項目資源的五大電力公司和中控等民營開發商正在靜靜等待最后的發令槍響,一旦示范項目的相關申報規章落地,他們將積極進行項目申報以獲得電價支持。華電新能源技術開發公司王佩明此前曾對記者表示,“華電金塔項目目前僅差電價最后一關,一旦項目獲批為示范項目并獲得電價扶持,集團層面將立馬為該項目大開綠燈。”
記者此前獲得的信息顯示,目前光熱發電示范電價有“統一示范電價”和“一事一議原則定電價”兩種,目前來看,根據各項目的光照條件、技術路線不同,確定相應的電價,保證項目有合理的盈利能力。
千億市場待啟
雖然電價未落地,市場沒有大規模啟動,光熱發電的市場規模仍然不容小覷。據統計,目前國內各項目開發商擬開發并已經進行了一些前期工作的光熱發電項目近25個,總裝機約1600MW。中廣核太陽能、中海陽等均已經逐步掌握了光熱電站的系統集成能力,基本具備了建設好商業化光熱發電項目的技術儲備。
以中廣核德令哈50MWe帶7小時儲熱的槽式電站為參考,據公開數據,該項目的總投資約為19.4億元(單位千瓦投資約4萬元),以此粗略計算1GWe項目的總投資額約為400億元。另外不可忽略的是,示范電價落地帶來的重大利好將吸引更多投資進入光熱發電產業,即便是沒有獲得示范電價支持的項目也極有可能在2017年前動工建設,因此2017年之前開工建設的項目基本可以肯定會超過1GWe。
初步統計,到2017年,這一產業經過前期的示范階段后方迎來真正的爆發期;依然按照我國政府此前規劃到2020年實現3GWe光熱發電裝機的最低目標計算,把相關成本下降的因素考慮在內,示范期后續的項目以帶7小時儲熱電站的單位kW投資成本約3萬元計算,則從現在到 2020年前,我國光熱電站的累計市場規模將超過1000億元的級別。
中海陽集團董事長薛黎明對本網記者表示:“在未來的10到20年內,新能源與傳統化石能源在大多數場合是共生共榮、聯合協作的關系,特別是太陽能光熱發電(中高溫應用)在煤、常規油氣、非常規油氣開采、運輸領域的聯合應用,其市場容量將極為巨大;國內現有光照資源一、二類地區的煤田、油田節能降耗、產能優化就能創造出一個過千億元的中高溫聚光光熱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