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邦財產保險(放心保)股份有限公司6月3日向保監會提交了一份光伏行業新險種的備案文件。不出意外的話,它將成為國內第一份涉及光伏電站運營期損失的險種。
“國內光伏行業僅有針對組件產品的質量保險,但對于實際發電量并沒有保險產品,我們做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安邦財險副總經理徐騫告訴記者。
記者調查發現,市場正在通過發電量保險和產業基金等路徑,為分布式光伏項目尋找撬動銀行貸款的可能性。除安邦財險外,國家電網旗下英大泰和財產保險公司,以及外資保險公司怡和立信保險公司等多家保險公司近期都在進行這方面的嘗試。
此外,由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下稱國合中心)及和靈投資管理(北京)有限公司(下稱和靈資本),共同發起成立的國靈光伏基金日前也已運作,首期投資項目即將簽署協議。
與國內銀行普遍抱有的謹慎態度相比,一些民營資本和外資對分布式光伏項目躍躍欲試。靠吃政策飯的分布式光伏,已越來越多地獲得市場青睞。
發電量保險破題
中國光伏業內已運行的險種有光伏組件質量保險和工程質量責任險,而電站運營險,也即發電量保險,一直在討論中,尚未付諸應用。
徐騫告訴記者,分布式光伏保險在國外已經非常成熟,發電量保險通常走高費率、高保額的路徑。這一發電量保險包括利潤中斷險和光照指數險等若干項,一方面為光伏電站電力輸出和營業收入不足風險承保,另一方面也為極端天氣帶來的日照減少風險承保。
向分布式光伏項目發放的銀行貸款,一般為涉及電站運營期15-20年的長期貸款。銀行最為關心的是項目能否“安全且有保障”還款,發電量保險即為項目運營的安全性提供籌碼。
“這種路徑非常有利于銀行等長期投資人的利益,但直接搬到中國來卻水土不服,”徐騫說,“中國融資成本相對較高,分布式光伏項目的收益率普遍低于國外。”
一位資深光伏行業分析師告訴記者,由于銀行表外業務的不斷加大,以及銀行對投資項目的慎重,當前無論是政策性銀行還是商業銀行,在向分布式光伏項目提供貸款時都要在基準利率6.55%的基礎上上浮。一般而言,政策性銀行上浮4%6%,商業性銀行需上浮7%8%。
徐騫坦言,安邦財險申報的發電量保險費率遠遠低于國外,這對國內保險公司來說備感壓力,低保額可能會使風險過多地轉嫁到保險公司身上。
另外,低保額雖然增加了對光伏企業投保的吸引力,但是保額過低,可能使保險公司為了自身利益將賠付標準降低,進而降低該險種對銀行的吸引力。